秦皇汉武,盛世大唐,见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灿烂历史的西安古城,我以为到此一游的话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去处。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其内国宝级文物众多,也因此每天排队领票的人爆棚。我们在网上攻略了一把,发现一个吐槽陕西博物馆变相乱收费的帖子,说只要交20块钱(据说现在已经要30元了)参观一个唐代珍宝展,就可以不用排队领免费参观券,还可以参观博物馆的其他所有展馆。真好!这个吐槽帖对于有排队恐惧症的我们真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啊!八点不到赶到博物馆,排队领票的队伍已延伸到门外的人行道上,我绕到售票窗口处察看,果然看见一个窗口贴的告示恰如明灯所示,那个购买唐代珍宝展门票的窗口前只排了4个人,我赶紧也随后排上,门一开我们马上顺利地进入了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门
10个人正好一个团花了元请了位讲解美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讲解美眉都特别养眼喔),戴上耳机开始了陕西历史品味之旅。
陕西地图(像不像兵马俑跪射俑的侧面?)
首先来到《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看完这个展览对盛世大唐之“盛”有了直观的了解,我个人认为这个展览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精华所在)
年10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了两瓮一罐,收纳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等文物共计多件。其中更有4件国宝级文物,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银壶和鸳鸯莲瓣纹金碗。这批宝物的主人是谁?因何埋藏于地下?至今还是学术界探讨研究的问题。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以数量众多、种类繁复、工艺精美、保存完好著称于世,是二十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镶金兽首玛瑙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这件国宝是目前国内仅见的孤品,我国政府已将其收录于首批禁止其出境展览珍贵文物名单。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中心的团花,配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刻画逼真。罐颈与足饰有连续式菱花图案一周,盖心内饰宝相花一朵,盖面周围饰葡萄、忍冬卷草,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罐盖内有一行墨书写着“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英和白英制作“五石散”和“三石更生散”的主要原料,这表明这件银罐是用来存储药物的。银罐在年何家村出土时罐内还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上面站立着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
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银壶:此壶巧妙借鉴游牧民族契丹族皮囊壶的造型制作而成,两马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印证了唐玄宗时曾驯养良马随乐起舞的历史记载,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唐代的马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战争、交通、运输等方面,而且还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之中,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舞马。据说唐玄宗过大寿的时候,这只舞马会随着音乐起舞然后口衔酒杯屈膝向玄宗敬酒祝寿,“衔杯终宴曲,徐行拜两膝”。安史之乱后,舞马就鲜为人知了,舞马衔杯祝寿这一独特的宫廷娱乐形式也就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以往人们只是依据文献记载展开联想,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真的。何家村出土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的舞马造型经专家充分考证后,确有其事。
鸳鸯莲瓣纹金碗:何家村唐窖金碗共出土两件,是目前已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华美的器物之一。两件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三”和“九两半”,这件是墨书“九两三”的一件,“九两三”,应是该器物的重量。金碗造型饱满庄重,锤击成型,器壁捶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金碗通体以细密的鱼子纹做底,应是多子多福之意,是西方金银器工艺和东方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佳作。
金饭碗就是这样子镶金玉臂环:想起了贵妃杨玉环
赤金走龙栩栩如生
精雕细琢唐代贵妇人所用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贵妃香囊缘何不朽
据史料记载,杨贵妃被勒死后,唐玄宗非常想念她,专门命高力士一定要把杨贵妃的尸体找到。高力士在马嵬坡发现了杨的尸体,他对唐玄宗说,尸体朽坏了,“唯香囊犹在”。
我们一直以为香囊应该是丝织的小包,里面包着香料,埋在土里也该和尸体一样朽坏了,怎么会“犹在”?通过陕西何家村唐代窑藏文物发现,唐代的香囊其实是金银制品。
何家村出土文物还有成组成套的药具和大量药物。药物都是唐代的名贵药物,其中仅朱砂一项就有7种规格。这是迄今发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唐代药具和药物,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还有从春秋到唐代的成套钱币,同时还有来自东罗马、波斯、日本等异域钱币。
和同开珎银币(是日本最早铸行的法定钱币)
从何家村出土文物展出来一共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史前、周、秦)第二展厅(汉、魏晋南北朝)第三展厅(隋、唐)。文物众多,举目皆是宝,只能选取一二啦
鸟盖瓠壶(战国):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腹曲恻施八棱形壶,两端饰螭首。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金怪兽(战国):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像,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像。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焊接。造型奇特,雕工考究,反映了当时匈奴族金工匠师的高超技艺
镶嵌金柄铁剑(秦):通长37.8㎝,身长25㎝,柄长12.8cm,年宝鸡市益门村春秋墓葬出土。剑由金质剑柄和铁质剑身分制铆合而成。螭头和羽翼时隐时现,并以绿松石、料器镶嵌其间。而布满螭身的细珠纹,不仅突出了形体,而且造成视觉上的层次感,使螭身极具立体感。螭身上所镶的乙字钩形绿松石,两两一组,繁而不乱,更是前所未见,使螭身在宁静之中,又增加了变幻之感,显得金碧辉煌,华美无比。
杜虎符(秦):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
金饼(西汉):年11月西安北郊新华砖厂在推土作业时出土了枚西汉金饼,每枚金饼的重量多在克至克左右,约相当于汉代的一斤。这些金饼表面多刻有“V”形等符号以及“租”等文字,为研究汉代的铸币制度和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同一地点出土如此之多的金饼,这在国内还是首次。金饼作为汉代的黄金币,除用于贮备外,有时也被用于赏赐功臣
皇后之玺”玉印(西汉)年陕西咸阳渭河北岸韩家湾出土 此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方凸雕一螭虎为钮,四面阴刻云纹,底面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书体流畅,结构方整,笔势方中带圆,刚柔相济,刀法娴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篆刻艺术水准。 这枚玉玺为和田羊脂玉,温润洁白,玉质精良,略显透明,极具观赏性。 以玉制印,最迟不晚于战国。秦代以前,印章是用金、玉、银、铜等材料制成,称“方寸玺”,人人皆可佩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这件“皇后之玺”玉印与这一记载正好一致,又因出土地点位于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西侧约一千米处,所以很可能是吕后生前使用过的印章。帝后直接使用的遗物发现很少,这枚“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此乃国宝级文物(导游说是个小孩子玩耍时踢出来的呵呵)
鎏金银竹节熏炉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豆马村西汉武帝茂陵阳信长公主墓陪葬坑,这件熏炉确是珍贵的汉代宫廷用物,是难得的稀世珍宝,被誉为国宝级文物。炉为竹节形长柄,竹节计五节。炉较深,子母口,盖雕镂成山峦状。圆形底座上有两条透雕蟠龙竹节自龙口伸出。竹节上端亦铸有三条龙龙首托住炉身。炉通体鎏金银。炉身通体饰浮雕龙,炉盖口外侧和底座圈足外侧均有刻铭,从铭文内容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所为的生活用器。从同出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再参阅文献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汉武帝建元五[前]十月,将其赏赐给长姐阳信公主。
阳信长公主,汉武帝的姐姐,初嫁平阳侯曹寿,故亦称平阳公主。她把自己的侍女献给了汉武帝为妃(即后来的皇后卫子夫),后来成了皇后。又把那个侍女的弟弟,自己的骑奴,献给汉武帝为将,后来成了大将军大司马,打败匈奴的统帅。汉武帝为了报答姐姐,又促成了姐姐与这位她倾慕已久的大将军的美好姻缘。这位大将军便是-----卫青。
这是一个14面章。一个类似足球的章子,其中14个面刻有字。主要是因为这个章子的主人官职比较多,带上14个章子太累,于是想了这么个球形章来解决问题。(导游说它的主人是史上最牛老丈人--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做了北周、大隋、大唐皇后)
蓝玻璃盘:深蓝色透明玻璃,盘底刻有不同的纹饰。之所以把这种玻璃装饰叫刻纹是为了有别于刻花。刻纹是用比玻璃硬的尖头材料,一般认为用钻石在成形冷却的玻璃表面浅浅地刻画出来的单线条纹饰。而刻花则是用不同规格的砂轮在玻璃表面切割,打磨出来的纹饰。刻纹和刻花均属冷加工装饰工艺。刻纹玻璃工艺是伊斯兰玻璃匠从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工艺之一,在伊斯兰早期流行一时,但像这样保存下来、完整无损的实属罕见。
唐三彩
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这是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睿智巧思。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这件青瓷刻花倒灌壶实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珍品。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那一件件带着历史灵光的展品互相凝视,你会感到有种神奇的魔力,把你拉进时光隧道,与它们的主人相遇,与那段历史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