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窟,《中国大百科全书》如此解释:是指在崖壁上开凿的寺院建筑,多为洞窟形式,并在其内绘画或雕塑图像。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将全国石窟寺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南方、西藏等四大地区。中原北方是中国石窟遗迹的主要部分,又可细分为四区,分别是河西、甘宁黄河以东、陕西、晋豫及其以东。
陕西子长县钟山石窟相比于莫高窟、麦积山、云冈、龙门等赫赫有名的重大石窟,陕西石窟声名并不十分响亮,起步也较晚。但是,陕西石窟数量众多,尤其以宋金之后石窟而著称于世。
陕西石窟的特点从规模上来说,小规模的石窟多,而大规模的石窟少;成群的石窟少,而单体的石窟多;从石窟的年代看,长期连续性开凿的石窟少,单一时期开凿的石窟多;地域分布上,大部分集中在陕北,而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相对较少;从石窟艺术造型上来说,组合复杂的少,题材简单的多。
陕西富县石泓寺石窟据统计,目前陕西全省存有的石窟寺处,大部分位于陕北地区。关中的石窟寺主要集中在宝鸡地区、咸阳北部和铜川地区。
从现存宝鸡地区石窟的始建年代上看,自北朝历经隋唐宋,而至明清,跨越多个时期。
不同的石窟,受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所致,有些窟内的造像直接开凿在山体的岩石上,有些则是用黄土和泥捏塑而成。
宝鸡麟游县青莲山摩崖造像宝鸡地区的石窟石质多为钙质熔岩,易造成腐蚀及水土流失。历经岁月的磨蚀,千百年来,这些石刻造像依然风韵犹在,是一种难得,值得我们去珍惜。
在宝鸡陈仓区香泉镇孙家村的红崖山上就有两组石窟,每组三窑,坐北朝南,窟口略呈长方形。
宝鸡陈仓区孙家村石窟其中的一组石窟里有7尊石像包括一尊高两米的坐佛和六尊站姿的石像。经专家初步推断,这组石窟建于北魏时期,如今北魏时期的石窟在宝鸡地区并不多见。
宝鸡陈仓区孙家村石窟宝鸡金台区硖石镇刘家底村的山崖上,也有两座被专家判断为年前所建石窟。石窟高约2米,室深1米,其中一座石窟内的三座雕像呈浅红色,中间一尊佛像盘腿而坐,两旁的石像站立着;另一石窟的石像已经从山体上滑落。
宝鸡陈仓区刘家底村石窟令人称奇的是,两座石窟相连处还有一尊盘腿而坐的佛像。这五尊石像虽然年久风化,但残留部分依旧可以看清,尤其是佛像微笑的面部给人一种深邃、大度的慈祥感觉。
宝鸡陈仓区刘家底村石窟宝鸡岐山县蔡家坡镇的一座石山上,开凿有大小五个窟龛,窟内雕刻的人像肉髻高,造型修长,秀骨清瘦、裹衣缚带。从造像风格看,是北魏时期所建。
宝鸡蔡家坡石窟在窟龛群最东边的石窟里供奉的是被当地人称为“丈八爷”的大佛,佛像高约4米,大佛左侧的一个小洞就是排烟的烟道。像这种能把里边的烟抽走,排烟通道在佛造像石窟里面还是首次发现。
宝鸡蔡家坡石窟大佛宝鸡地区的石窟和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麟游县境内,麟游境内的石窟和摩崖石刻以隋唐时期为主,这或许和隋唐时期麟游县是当时皇室的避暑胜地,并在此建有隋仁寿宫和唐九成宫有关。
宝鸡麟游县麟溪桥石窟九成宫周边分布着众多的寺院,也就形成了大量的石窟和摩崖石刻。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慈善寺石窟。
宝鸡麟游县慈善寺石窟慈善寺又称慈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都有扩建,是隋唐时期的皇家石窟寺院。
宝鸡麟游县慈善寺石窟慈善寺石窟分布于漆水河西面和南面长约米的青石崖壁间,高出河床有10到39米,此处有3窟11龛,造像共50尊。窟、龛平面均呈马蹄形,窟内主佛均高4米以上,所存造像圆润丰满,工巧绝妙,时代风格鲜明,是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艺术精品之作。
宝鸡麟游县慈善寺石窟一号窟内圆雕三世佛,佛螺鬓、袒胸、长衣,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施禅定印。有大宋大观、明嘉靖年间题记两则;二号窟内圆雕如来佛,佛礼姿,高肉鬓,着通肩大衣,袒胸,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持摩尼宝珠,跣足。佛像两侧壁有题刻两则;三号窟为一个未完成的石窟,距窟底1.3米处有一后世补凿的方形龛,龛内高浮雕的坐佛像。
宝鸡麟游县慈善寺石窟慈善寺石窟是陕西境内雕刻最精、保存最好的隋唐石窟之一。二号窟内所刻《敬福经》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世俗佛经。
宝鸡麟游县石鼓峡石窟麟游县境内还存有麟溪桥石窟、常村石窟、狮子口石窟、石鼓峡石窟等石窟,以及蔡家河摩崖造像、常村千佛造像碑、青莲山摩崖造像、白家河摩崖造像、千佛院摩崖造像、东川寺摩崖造像等摩崖造像。
宝鸡麟游县蔡家河摩崖造像宝鸡境内还有陈仓区玄峰寺石窟、凤翔南沟口石窟、凤翔金马山石窟等石窟。
咸阳地区的石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彬州市、旬邑县、淳化县、长武县一带,年代也是从北朝延续到明清。
咸阳淳化县金川湾石窟北朝时期,这一带属于豳州的核心地带,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民族的融合促使了这一区域的部族开凿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如黑牛窝石窟、堡子湾石窟、蜈蚣洞石窟东区都是这一时期所开凿。
咸阳旬邑县蜈蚣洞石窟隋唐时期,豳州的治所迁往今天的彬州市,毗邻的宝鸡麟游县是隋唐皇室的避暑胜地,这一时期石窟开凿就围绕这两地展开,比如彬州市大佛寺石窟、花果山石窟等。
咸阳彬州市花果山石窟旬邑在隋唐时期的石窟比较少,其规模也不是很大,马家河石窟和蜈蚣洞石窟西区就是这一时期所建。
咸阳旬邑县马家河石窟到了宋金时期,由于连年战事频发,这里又属于宋金交战的前沿。百姓为了避开战乱,纷纷躲进深山,开凿石窟,用以居住。旬邑的官家洞石窟、赵家洞石窟、马家河石窟和蜈蚣洞石窟东区就开凿于这一时期。明清时期主要是大规模重修和改造前朝石窟。
咸阳旬邑县赵家洞石窟在旬邑县境内的三水河峡谷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的大大小小的石窟群有二十余座。这些石窟不但做工精细,数量繁多,且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这就是古崖居。
咸阳旬邑县赵家洞石窟历史上这些石窟的功能应该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古崖居,如留石石窟群、赵家洞石窟、官家洞石窟群、姚家洞石窟、麻村石窟等。
一种是佛寺石窟,寺沟佛窟、柏林寺石窟、蜈蚣洞石窟群、堡子湾石窟、黑牛窝石窟、马家河石窟等。无论这些石窟最初开凿的目的用途是什么,在历史的演绎过程中,最终都沦为了百姓们的避难和居住之所。
咸阳旬邑县堡子湾石窟黑牛窝石窟位于旬邑县马栏镇黑牛窝村附近的三水河岸旁。石窟大概分为两类:一类在石崖上,位置稍高,约有数十处,窟小而且年代久远,大多已空无一物,非攀登不能上。
咸阳旬邑县黑牛窝石窟另一类在河边小路旁,位置稍低,均为方形平顶,窟内面积约三四平方米,损坏严重,亦空无一物。据其中一道窟门外残存的发愿文刻石中“大统五年岁次己未正月”及“十七日庚午造”字样可知,该窟造于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五年正月十七日,即公元年2月20日。陕西境内北朝石窟发现不多,且主要集中于陕北,有年代题记的更少。旬邑黑牛窝石窟当是咸阳境内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窟建筑。
咸阳旬邑县黑牛窝石窟从马家河石窟中的题诗和碑文来看,此石窟建于五代时期,清嘉庆八年重修。马家河石窟位于河岸百米高的石台上,人工雕凿而成,其形制为中心柱窟。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高低不等,形态各异。
咸阳旬邑县马家河石窟窟内中心石柱四面设龛造佛,共四佛、八弟子、八菩萨、八飞天,其雕刻细腻,形象逼真,衣纹流畅,着色典雅。窟内四周皆为“佛经”故事的浮雕。
咸阳旬邑县马家河石窟赵家洞又称琅天洞,赵家洞石窟群建于峭壁石崖上,外露其窗,内隐其洞。共分三层,其中上两层现有完整洞穴45孔,每孔高2米,宽3米,洞深4米。洞内宽敞明亮,设有暗道,连接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栈道,架有云梯,使之穴穴相通,现痕迹仍存。其中一处旧址上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洞当创建南宋之前。
咸阳旬邑县赵家洞石窟官家洞又名飞云洞,官家洞石窟是在峭壁上凿成之四层楼式叠洞,保存较完整。共有5个主洞,7个窗,83个室,向外有83个通风口。石洞分平顶形和拱形圆顶两类。平均高2米、宽3.8米、深4.5米,总面积.3平方米。每层及各洞之间均有甬道相连。据史志记载,官家洞“始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
咸阳旬邑县官家洞石窟赵家洞和官家洞的功能是避乱和居住的崖居,功能上不同于佛寺石窟。
咸阳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彬县(今彬州市)大佛寺石窟是关中最具名气的石窟寺,石窟依山雕凿,平面呈半圆形,南北13米,东西28米,窟底周长74米,顶高25米。窟内主像为一佛二菩萨。大佛居中,结跏趺坐,肩宽体厚,高约20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佛两旁菩萨头戴宝冠,衣着华丽,身高均达15米许。窟壁为佛龛,均雕刻大小佛及菩萨等像。计有龛约70个,造像余尊。窟前有护楼三层,可以登临眺望。此窟规模宏大,造像宏伟,雕饰富丽,技巧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咸阳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大佛发式作螺髻状,方面垂耳,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两条,盘腿端坐于莲台之上;佛的左手着膝,右臂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作说法状。全身健硕雄伟,姿态自然,面相端严。背景就崖雕刻而成,在靠近大佛的头部周围浮雕坐像7尊,边缘更围绕19个飞天,极富装饰性。
咸阳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大佛窟西侧为“罗汉洞”窟群,东西向排列四个小石窟,各窟大小不一,西起第三窟壁上浮雕经变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题刻。其余三窟,各有佛及菩萨立体造像数尊,亦皆优美生动。
咸阳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罗汉洞窟群以东,为另一窟群“千佛洞”。东西向排列三窟,中窟略小,另两窟较大,均为方形。壁间有浮雕余幅,另有少数立体菩萨和佛的造像,均栩栩如生。大佛寺石窟为陕西现存古代造型艺术中惟一的大型石窟。
咸阳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咸阳境内的石窟还有长武县的亭南石窟和淳化县的金川湾石窟等。
咸阳长武县亭南石窟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铜川宜君县淌泥河摩崖造像铜川地区的石窟不仅分布范围广泛,而且内容非常丰富。石窟雕刻内容除佛教、道教外,还涉及音乐、体育、游乐、服饰等内容。
铜川境内各个区县分布着处北朝时期到民国时期的石窟和摩崖造像。其中宜君石窟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川宜君县摩崖石刻宜君石窟分布范围广,遍布宜君县境内,主要的有福地石窟、牛家庄石窟、后桥石窟、彭村石窟、花石崖石窟、焦寨石窟、寨里坡石窟、庙山石窟、水沟门药王洞石窟、云梦山石窟、李家河石窟、关地坪石窟、木瓜城药王洞石窟、苜蓿沟石窟、普安寺石窟、雷塬药王洞石窟、刘家河佛爷庙石窟等。
铜川宜君县花石崖石窟还有苜蓿堋摩崖造像、秦家河摩崖造像、淌泥河摩崖造像、半截沟摩崖造像、前河摩崖造像、石窑摩崖造像、沟门摩崖造像、咀头摩崖造像等。
宜君福地石窟造像内容丰富其中福地石窟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操持箜篌、笙、琵琶、长笛、腰鼓等中国古代民族乐器的伎乐飞天;有肥硕健壮、暴筋突起力大无比的摔跤运动画面;有朝野官员骑马狩猎图;有戏玩于山野密林的鹿、鸡、蝉、双鹤、蹲猴等动物游戏图;有手持芭蕉、盘膝端坐、道簪束发,络腮占月须,内穿密裙长衣,身披袍服的太上老君和道士左右捧笏侍立图等。
宜君县秦家河摩崖石刻造像秦家河摩崖造像再现了玉华寺当年迎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时的盛大画面。
后桥石窟为铜川市现存最大的宋代石窟;沟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魏永熙二年(公元年),是陕西省现存最早有纪年的摩崖造像。
宜君县后桥石窟耀州区也分布着众多的各个时期的石窟,其中主要的有槽沟石窟、尖坪石窟、老君庵石窟、垭项佛爷洞石窟、峪龙观石窟、莲花洞石窟、栏干传佛爷洞石窟、大香山石窟、唐王洞石窟、太子寺石窟、瑶曲梁石窟、药王山石窟等。
耀州区太子寺石窟还有药王山摩崖造像、西独冢摩崖造像、柳家湾摩崖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后河摩崖造像、杨柳坪摩崖造像等。
耀州区山摩崖石刻药王山的石刻造像始于北朝的北周时期,随后的隋、唐、宋、金、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开凿,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7个洞窟、23个佛龛,共43尊造像,含关帝庙石刻。
药王山石窟年拆除洞壁,改建成现代化平面保护大厅。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其中以2号窟的北周弥勒佛造像最为精美。有盛唐时期的造像11尊。
药王山石窟而分布在印台区的主要石窟有玉华寺石窟、南湾石窟、灵泉观石窟、美女祠石窟、镇风寺石窟以及金锁关摩崖造像、南湾摩崖造像、徐家河摩崖造像。
铜川印台区镇风寺石窟陕西韩城老城西北的蟠龙镇官底村北云台山上,有一处朝阳洞石窟,石窟在山之西南悬崖上。石窟属于砂石质,有石像25尊,左右石壁上又有浮雕石像五尊,皆有残损。石窟附近有石碑五通,其中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年)重修碑中提到朝阳洞石窟创建于唐以前,唐、宋、元、明、清都曾重修。
韩城市朝阳洞石窟关中地区的石窟并不算多,其规模远不能和陕北的石窟相比较,而且大多残破甚至被毁坏。但这些散落在关中乡间荒山的遗珠,却以其独特的美感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着关中历史的痕迹。
时光荏苒,凋零了灿烂。石窟,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栉风沐雨,默默阅尽人间春秋。
而人类的无知,对这些石质文物和矿物颜料造成了腐蚀和无法逆转的破坏。看着这些伤痕累累的遗珠,无不让人痛心。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让它们长久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