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http://m.39.net/pf/a_4784140.html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当上山下乡成了唯一的出路时,不是你去不去的问题,而是只有考虑去哪里的问题了。
张青年没有小名,是我西木头市小学的同班同学,据他自己说,父母亲给起这个名字是有原因的,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人们对新的生活充满了期望,恰巧他的出生日期是年5月4日,青年节,故取名:青年。大家从小就这么叫到现在,叫了六七十年。
在我们的印象中,青年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了热情的人,无论有公事还是私事儿,也不管是谁的事情,只要他知道了都会主动帮忙,就是帮不上忙也会替你出出主意,总之绝不会袖手旁观,是天生的那种乐于助人的热心人。
他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凝聚力,大家从小学开始就愿意同他在一块儿玩儿,到现在都过去60多年了,还是如此。
青年家住朝邑观巷,跟他住在一个巷子里的同学不少,记得有:张喜之,郑善芳,韩安正,刘云卉,陈世清,何翠珍,姚小斌,张芝兰,张清晨,秦百涛,刘玉锁,满崇娟,胡东兰……,还有,记不清楚了,可能全班三分之一学生都是那个巷子的娃。
朝邑观巷住的老户原来大都是经商的,大户多,有钱人多,而这条巷子就是大家自己组织修建起来的,院子的格局都很讲究,有气势,基本上都是正宗的四合院,且大部分都是分前院,中院,后院,虽前后贯通却错落有致,各不相同,青砖黛瓦,高屋建瓴,别有一番气派。
房子、院子建的好,人也不简单,能人辈出,近得不说,古时候的同州府所管辖的朝邑县在清朝就出过一位官居尚书者,在大荔县主持修建成天下第一粮仓,曾名振四海,当以为最。
青年是个爱学习的人,爱好也比较广泛,是当年老师们心中的好学生。但当文革以熊熊之势来临之际,他的命运自然和同龄人一样也被随之改变。
年的12月28日,在全国一千多万失学的初、高中生上山下乡的革命大潮中,青年与几个同学一块儿插队到陕西省的彬县,成了一名知识青年。
他所在的龙高公社,白堡大队是彬县的一个边沿,北边儿是旬邑县,东边儿是淳化县,泾河以南是永寿县,曾经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很贫穷落后的地方,陕西人称:古彬州。
说起来彬县插队,还是个很曲折复杂的经历,记忆深刻难忘,也顺便给大家一个交代。
由于全国人民都在轰轰烈烈地搞文化大革命,学生们都几年不上学了,不能升学,工厂等等又不招工,谁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而当上山下乡成了唯一的出路时,不是你去不去的问题,而是只有考虑去哪里的问题了。
他的情况比较特殊一些,是家里的独生子,只是据说可以不下乡,但又不确定以后的出路在哪里?在政策变化莫测的形势下,他不顾父母亲的劝阻,做出了一个符合十七孩子年龄的选择:下乡!
五中位于大南门里的书院门往东一点儿,是个很有历史的中学,地盘很大,在西安市很有名气。
五中是我们这一片儿的学区学校,西木头市小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考到这儿,只有少数考不上的学生去别的学校,比如24中,职业学校,民办中学等等。
学校的学生很多,分批下乡,地方也不是一处,有宝鸡固川,汉中的,渭南的,澄城的,还有彬县的,他和几个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一商量,不等了,就去彬县吧。
剩下的事情就按部就班,报名,转户口,收拾行李,当时上了大卡车以后还在城里转了一圈,在锣鼓声中像出征的战士一样,胸佩红花,以壮声威。
尽管已在心里作了无数次的想像,也做了准备接受最艰苦磨练的打算,但当现实的再教育场面摆在眼前时,心灵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情况超出了他预料的范围。
西安市长大的娃,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哪里见过这个偏僻和落后的环境,从电影上也没见到过呀?
诧异!这陕甘宁边区的老区人民,跟着毛主席打江山,新中国成立都快有二十年了,依然这么贫穷。
按奈着激动的心情,一边儿下车,一边儿放眼望去,远处和近处的高土深壑,满眼苍茫,眼前这一群穿着古朴又破烂的热情村民,既熟悉又陌生,既新奇又惶恐。
青年首先想到的是,以后将在这里生活,逐渐的熟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山村里的乡亲们,像他们一样扎根于此,也许是一辈子?
原标题:知青生涯一一土变陶续集(二)——美好的回忆之:青年
作者:宋亚南
作者介绍:宋亚南,陕西西安人,年出生,西安市六中五年一贯制69届高中毕业生,年随学校安排到商南县清油河公社下乡插队,后招工到位于本县的“冶金部商南铬矿”工作,四年后随单位碾转在汉中“汉江钢铁厂”、西安“中钢西重等企业的质保部门工作,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