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三伏天”来临,高温酷暑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烧烤”模式。习惯了与空调、冰箱、冰饮为伴的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古代的人们是如何熬过炎炎夏日的。实际上,古人的冷饮有很多,不同时期各有不同。
古代的花样冷饮
汉代有一种蜜水,是在冰凉的井水中加入蜂蜜搅拌而成。
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发明了凉茶,不仅可以降温解暑,还能败火,遂成为夏季饮品。
隋唐时期,人们将“饮料”称为“饮子”。“饮子”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既可以解渴,同时还可以清热解毒。只不过,此时民间虽有售卖冷饮制品,但价格昂贵。
宋代出现了专门售卖冷饮的店铺,在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之中,就描绘了一些专门售卖“饮子”的摊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卖“饮子”的店跟如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奶茶店倒是异曲同工。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州桥夜市”一节的记载,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就有“冰雪冷元子”和“甘草冰雪凉水”,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清凉的冰食。“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清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足以可见冰食受欢迎程度有多高。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描绘盛夏六月卖冰消暑的场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金人元好问也在《续夷坚志》中记录了一种叫作“珠子冰”的冰食,“临洮城外洮水,冬月结小冰子如芡实……洮城中富人收贮。盛夏以蜜浆调之,如真珠粉然”,就像珍珠冰圆一样。
明清两朝,美味冷饮层出不穷。清代除酸梅汤、西瓜汁等常见饮料外,还出现了一种叫做“荷兰水”的饮料,类似于柠檬汽水。
古代“网红”冰淇淋——酥山
所谓“酥”,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一种乳制品,与今天的奶油、黄油相似。
唐朝制作“酥山”,首先要将“酥”(奶油)加热到近乎融化,中间可以加上蜂蜜、酒酿等。然后滴淋在盘子一类的器皿上,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将其放到冰窖里冷冻,最后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
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过“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咏酥》中这样描写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觉:“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古代的冰从哪里来?
古人制作冷饮,很多时候都得用到冰。但古代没有冰箱,冰从哪里来呢?
其实,早在商代,生活在豳地(今属陕西旬邑、彬县一带)的先民,就在周文王祖先公刘的率领下发展农业生产。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冬季藏冰的方法。
《诗经》中就介绍了商周时期的储冰劳动的场面,诗中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因为用冰起初与献祭活动相关,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将采冰、储冰视为一件大事,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管理这项事务。
周代掌冰的官吏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中详细描述了工作人员在冬日特定时候开始要凿冰、藏冰,春天来临,要开冰、出冰,并交代了冰的用途,比如冷藏食物和美酒等。
然而古代采冰、制冰、运冰、藏冰耗时费力且条件苛刻,只有朝廷和达官显贵可以做到,所以夏日之冰也成为珍贵之物,朝廷往往在夏日以冰颁赐官员。
在民间,唐代出现了私家藏冰的“冰商”,自己挖冰窖冰井藏冰,等到夏日再拿来售卖,但价格昂贵,远非普通百姓可以享受之物。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能,使水降温至结冰。后来,冰块的价格就逐渐降了下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