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襄阳是一座有历史背景的古城,在唐初差一点就成为了唐朝国都。
武德七年,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军大举进犯唐朝边境。迫于压力,唐高祖李渊曾产生迁都襄州的想法,意图将战线收缩,以秦岭阻挡突厥大军。然而,由于秦王李世民反复劝阻,使李渊不得不将迁都之议暂时搁置起来,改以军事、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最终,经五陇阪一战过后,突厥退兵,迁都襄州之议也不了了之。
“武德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道自原州,连营南上”
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彼数十万骑”已直至豳州(今咸阳彬县)城下,一度令“京师戒严”,局势陡转急下。
面对东突厥这次大举进犯,朝廷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保卫关陇之地,于是产生迁都襄州(今襄阳)以避敌的想法。于是有人劝说唐高祖“若烧却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止”,意思就是把长安烧了不当作都城这些敌人就会撤退了,这样完全可以挫敌兵锋;应当说,这种“坚壁清野”式的做法既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李渊个人的心态,也摆明了朝廷要坚决与敌抗争的决心,所以“高祖乃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行山南可居之地,即欲移都”,开始着手迁都的前期准备。
李渊当是先派郢国公宇文士及赴樊(今襄阳樊城区)、邓(今襄阳西北邓城遗址)等地去考察,再行朝议,可见李渊本人都不曾想要过多地征求朝野意见,更何况,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重臣裴寂等一众实权人物也表态支持,则进一步反映出了最高统治者的意图。
有鉴于此,如“萧瑀等皆以为非,然终不敢犯颜正谏”。
却唯有秦王李世民进言:“霍去病,汉廷之将帅耳,犹且志灭匈奴。臣忝备籓维,尚使胡尘不息,遂令陛下议欲迁都,此臣之责也。幸乞听臣一申微效,取彼颉利。若一两年间不系其颈,徐建移都之策,臣当不敢复言。”
不可置否的是,秦王李世民的行为虽违背了父亲的意图,引得“高祖怒”,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关陇集团“敢怒不敢言”的诉求。
经权衡过后,唐高祖“仍遣太宗将三十余骑进行勘察”可见李渊也没有绝对把握,只得在军事上听取李世民的建议,而李世民亲自勘察过后,回来告诉李渊襄州不可为都“还日,固奏必不可移都”,如此一来,更是大大动摇了李渊的态度,使“高祖遂止”,从而放弃了迁都避敌的想法,“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豳州以御突厥,上饯之于兰池”,唐朝方面最终还是选择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
五陇阪之战记述:是时,“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在这般不利的情况下,面对强敌压阵,“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一面谴责突厥背弃盟约,一面叫阵要与可汗单挑,眼看着“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他又故意派人上前质问突利可汗:“你我本是相约为盟友,有急事会相救,现在竟然带兵来攻打我,真是没有一点人情!”突利被说得哑口无言,他俩对话成功地引起了颉利可汗的猜忌,“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才直接打断了这场阵前对话。
随后,唐军冒雨夜进,使“突厥大惊”,而李世民又派人去告诉突利进军的利害,结果突利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之后颉利想战,突利却反对。于是派遣阿史那思摩来见李世民请求和亲。双方达成共识,突厥退军,如此一来,随着来自外部威胁的解除,迁都襄州之议也就不了了之。
唐高祖李渊之所以要迁都襄州,绝非一时兴起。
在地理位置上襄州是四面交通的必经之地。若择都于此,不仅能够借助于秦岭、汉水设防,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还可以保持与各地之间交通,这无疑将有助于唐朝对新近纳入版图的河北、江南等地进一步加强控制。
其二,从迁都襄州之议的提出来看,唐高祖李渊在军事上很可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和准备:即在关陇地区与突厥开战,如此,即便唐军遭到失败,也还能依托于秦岭山势继续做抵抗,以扼制突厥骑兵继续向中原腹地深入。
其三,迁都之议实乃权宜之计,按其计划,短期内是以尽可能保全唐朝有生力量作为目的,那么,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襄州在这里应当是发挥战时“陪都”的过渡作用。
其四,选择迁都襄州,应该还有对交通方面的考虑。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唐朝方面必须得做好将大批人员和物资随时撤离长安城的准备;然而,由于通往洛阳的崤函道过于艰险,运输效率有限,并不能满足应急需要。
如果当初没有李世民等人的劝阻,襄阳可能已经成为唐朝的都城,或者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