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10333.html
「本文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通讯员杨西盈记者刘坤
育种半世纪,麦田写一生。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由于长年累月的暴晒和辛勤工作,使他显得格外清瘦。他就是咸阳彬州市北极镇里村的农民小麦育种专家、67岁的卜俊怀。
走进卜俊怀家,记者看见他正在“搓”麦子。一个一个麦穗一经他手就脱掉了扎人外壳,露出滚圆的麦粒。“为了保护这些‘宝贝儿’体形完整、性状优良,机器脱粒不再适用,需得把它们捧在手心,小心翼翼地搓壳、出粒。”和记者聊起小麦育种的初心,平日里少言寡语的卜俊怀打开了话匣子。
卜俊怀告诉记者,自从群选群育以来,各地都培育了小麦品种,例如旬邑出了个“”、淳化出了个“-1”(秦麦10号),当时彬县(现彬州市)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小麦种子。20世纪80年代,有人给了卜俊怀一些本地种子,中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给了他一些国外的种子,他就用这些进行杂交,把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一面临沟,三面环树,这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卜俊怀的实验室,他在这里脱粒清选、分类种麦、称重记录……作为一名缺少专业知识的普通农民,想要育出种麦,光有一颗热爱育种事业的真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懂杂交定律和遗传规律的卜俊怀,育种之路走得格外艰难。
小麦育种需要以年为单位进行杂交试验,多年的试验中,不计其数的失败并没有让卜俊怀放弃,而是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有深奥的门道,激情不能代表科学,必须系统掌握农业专业技术。秋季播种、春天抽穗、夏季收割,间隙里他就捧书学习、拜访专家,一头扎进无边的麦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朝如青丝暮成雪,四十五年弹指间。年近古稀的卜俊怀以农民喜欢不喜欢、农民认可不认可为评判标准,潜心钻研小麦良种研发。如今,当地大多数群众用他培育出来的种麦,可鲜少有人知道他的“凌麦”已经获得陕西省主要农作物审定标准,他已经为渭北旱塬种麦“卡脖子”技术装上了“彬州芯”。-08-:00:0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