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食故事丨臊子面为啥被本地人称为龙

臊子面(作者:猴妹儿)06:01来自长安合作社

继上一期biangbiang面后,很多吃货宝宝私信咩咩,想了解更多西安著名面食,这篇且应大家喜好,说一说三千一百年前因为一只恶龙诞生的岐山臊子面。

三千年前,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有一天周文王带领族人外出打猎,行至渭河边时,平静的水面突然波涛汹涌,一条蛟龙自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恶龙残害族人多年,经常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族人们对恶龙恨之入骨。周文王一声令下,众人一齐放箭,恶龙猝不及防,双眼被射瞎,喉咙被射穿,在空中挣扎几下后落下。

蛟:纳尼??吃龙肉???

周文王走进一看,恶龙足足五丈多长,千余斤重。传言蛟龙肉味鲜美,食用之后可驱邪除恶,延年益寿。于是文王命人将恶龙抬回去,剁成肉块,放在几十口大锅内熬煮成蛟龙汤。又怕族人过多,不能人人食肉,于是将面条下入锅中,族人将面条捞入碗中,然后排队等待,周文王亲自掌勺浇汤。大家吃完面条后再将汤倒回锅中。这样所有族人都尝到了蛟龙肉,这碗蛟龙汤面就是臊子面的前身。

席:陕西人的“压轴菜”

臊子面在陕西人心中地位一点不亚于中华传统食物饺子,对陕西人来讲,“面”才是“压轴大菜”,臊子面必坐头把交椅。无论婚丧、逢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迎接亲朋等重要场合,如果你吃过陕西的大席,就会发现基本每次压轴的都是最后端上来的那一盆臊子面,也只有吃了这口子酸辣过瘾,筋滑爽口的臊子面,这席才算是“坐”完了。

制:岐山臊子面九大特点

岐山臊子面有九个特点:“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下面一一讲给大家。

首先肉臊子的制作必须有酸、够辣、足香,宁肥不瘦,选肉传统比例三分瘦七分肥,切小薄片,烧开热油,倒入肉片翻炒,火不急不慢,炒至三分熟时加入姜末,去腥除味,稍后再加入食盐、料酒。六分熟时加醋烹炒,醋量大约为肉量十分之一。七分熟加入酱油略微上色,待至九分熟时,加入辣椒面炒出少许红油后加入花椒粉、五香粉,微炖一会,便可出锅。

整个过程中一定注意火候的把握,火大了肉会炒糊,辣子也会出糊味;火太小则逼不出肉的腥味,而辣味又会入得太多。

这样一盆炒好的肉臊子连续可食用数月,但现在人讲求健康新鲜,很少再有人大量炒制以备食用。

臊子面配菜讲究五色:红、黄、白、黑、绿。一般为胡萝卜、鸡蛋皮、豆腐、木耳、韭菜、蒜苗或蒜苔。

说完了臊子和配菜,再来说面:臊子面面条讲究薄、筋、光。把碱和少许盐放入碗中,用凉水调匀后,和面至光滑,然后用湿布盖上醒三个小时左右最好。这样出来的面比较有韧性,手工擀成面条或机器压面条,放入开水中煮熟,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最后一步,臊子汤的制作。陕西人将这一步称为“炝汤”。热锅下肉臊子,炒香后下醋烧开,醋味出来后倒热水,下醋时火要大,这样“炝”出的汤,醋香而不酸。水要略多一些,臊子面是讲究汤多面少的品种。水开后下入胡萝卜丁、木耳,豆腐丁,放少量盐,小火烧五分钟后加入鸡蛋皮,再煮五到十分钟左右下蒜苔粒,再次烧开后就可以关火。

臊子汤讲究煎、稀、汪。“煎”在陕西话中其实就是烫的意思,是指臊子面不能吃温吃凉,一定要面热汤热;“稀”指的是汤多面少,吃面讲究只吃面不喝汤,面条也不宜放多,几筷头子一碗面。一般陕西“大小伙子”吃上几碗也是常有的事;“汪”指臊子汤要油汪汪,过去人缺油水,吃臊子面喜欢上面飘着一层红油,但现在人讲究健康少油,油水自然不用像以前那样多。

念:一碗面祭天地

臊子面对于关中人民,既是一种拿起筷子放不下碗的吃食,更是对五味生活的敬畏,还有对创造出如今美好生活的先人的怀念。直至今日,关中农村地区,新年早起第一顿,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饭前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土地爷、仓神、灶神和先人等,之后才可与家人享用。部分人还会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文稿内容/排版:吃货杨咩咩

配音:猴妹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