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01734/
从古老的印度到中国的丝绸之路,释迦牟尼佛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了佛教艺术的核心。本文将带您探索释迦牟尼佛像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中的演变,同时探讨其在宗教、艺术和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01释迦牟尼佛的造像与传说
正如《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一书中所提到的,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的创立者,其造像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的石窟和佛寺中。这些造像形态各异,有坐像、站像和卧像,且通常都十分高大,彰显出佛的威严与慈悲。其中,辽宁抚顺的青龙寺大佛、浙江杭州的灵隐寺大佛等都是释迦牟尼佛造像的杰出代表。此外,释迦牟尼佛的造像还常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一同出现,形成“释迦三尊”的造像形式,寓意着智慧与大行的完美结合。而“一佛二弟子”的造像形式,则展示了释迦牟尼佛与其重要弟子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的深厚师徒情谊。这些造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人们了解佛教文化、感悟佛法智慧的重要窗口。
释迦牟尼的造像有坐着、站着或卧着的,形体均十分高大。山西的大同、应县;四川的资阳、大足、安岳、荣县、潼南;甘肃的天水、夏河;山东的梁山;河南的浚县;陕西的彬县;内蒙古的包头;台湾的台北、台南、新竹;香港的大屿山,无锡的灵山……均有10米以上的释迦牟尼造像。其中重庆市大足县东北角的宝顶山大卧佛长达31米,头部朝北,右胁而卧,大佛只现上半身。佛前待立的弟子、天王、帝释等也只雕半身,给人以“从地涌出”之状。整组造像营构出释迦牟尼涅时宁静肃穆的氛围。辽宁抚顺青龙寺的释迦牟尼大佛创制于年,总高21.5米,系锻铜露天大佛。头上螺旋发分明,面相丰圆,长眉通于鼻梁,小嘴厚唇,内收的嘴角流露着一丝笑意,神态祥和端庄,生动而富有人情味。浙江杭州灵隐寺是江南著名的古刹,寺内的释迦牟尼大佛是佛教造像中的经典。大佛系年塑造,高9.1米,佛体由24块香樟木拼接而成,金碧辉煌,慈祥庄严。在释迦牟尼的造像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释迦三尊”和“一佛二弟子”的形式。“释迦三尊”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和他两旁的胁待菩萨。左边的胁待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边的胁待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三者合称“释迦三尊”,又称“华严三圣”。胁待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杭州灵隐寺内的华严三圣佛像高达13米,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雕就,中间手结卢印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手持莲花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贤菩萨。佛像雕工精致,线条优美,为了和楠木本色相协调,只用金箔勾画了一些。“一佛二弟子”中的一佛是释迦牟尼佛,二弟子是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被认为是佛陀渡灭后的僧团主要领导人物,佛经第一次集结就是由迦叶尊者主持的。阿难尊者亦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由于释迦在世说法,仅限于口头,并无文字记载,而阿难却一一记在心里,并能一一诵出,被人们誉为“多闻第一”。佛教借团第一次结集活动的经文便是阿难尊者传诵的,据说,现在的佛经即由阿难诵出的经文记载的。
02释迦牟尼佛像的造型特征与演变
《中国雕塑艺术史》有提及,释迦牟尼佛像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对象,其造型特征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从早期印度佛教艺术中的朴素风格,到中国佛教艺术中的精致细腻,释迦牟尼佛像的造型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典型的特征包括肉髻、螺发、白毫相等,这些都是根据佛经中对释迦牟尼佛形象的描述而塑造的。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释迦牟尼佛像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衣纹的处理、面部的表情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审美特点。通过探讨释迦牟尼佛像的造型特征与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义即“觉者”,是佛教对其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1.释迦牟尼(约前一前):佛教创始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相传他二十九岁出家修道,七年成佛,游历四方传教,八十岁人“涅槃”。死后,被弟子们加以神化,被尊为“现世佛”。“如来”、“世尊”、“本尊”、“大雄”、“法王”等,都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关于佛像造型的要求和特征:(1)佛像塑造,为能体现生理形象和道德品质的高尚、完美,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说法,并有具体的尺度、比例规定(是清代才有的)。但雕塑匠师多是根据生活感受和时代的道德、审美理想去进行塑造的,并未完全按照这样刻板规定去做。(2)佛像的发髻有肉髻(即光而无纹者)、波状纹髻和螺髻三种,肉髻、波纹髻,在南北朝时期多见,螺馨隋唐时代才开始出现,元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它与当时宫廷妇女梳妆可能有关。(3)佛像姿态有坐、立、卧三种,坐有结跌坐、倚坐(又名垂坐)和交脚坐之别。北朝时期,交脚坐只限于弥勒(菩萨)。唐代的弥勒佛像则多为倚坐。卧姿乃涅相,即“东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4)佛像手势(手印),是区别佛的各种情态和各种不同佛的名号的重要标志。就释迦牟尼来说,有说法、禅定、降魔、无畏、与愿(又名接引)诸印。(5)佛像衣着,朴素无华,着祖右肩袈裟或通肩式或褒衣博带式大衣。
03释迦牟尼佛像:宗教与艺术的融合体现
《佛教美学新编》一书指出,释迦牟尼佛像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尊雕塑或画像,更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象征。在龙门石窟的奉先寺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卢舍那大佛,这尊高达17.14米的佛像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了释迦牟尼佛的庄严与慈悲。释迦牟尼佛像的塑造,不仅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对人体结构和美学的精湛把握。佛像的面容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这种形象既符合佛教对释迦牟尼佛的描述,也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同时,释迦牟尼佛像在寺院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汉化佛教寺院中,正殿即大雄宝殿是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佛像的塑造和供奉,不仅是为了让信徒们有一个瞻仰和祈祷的对象,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总的来说,释迦牟尼佛像是佛教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它既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艺术家们心血的结晶。通过这些佛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奉先寺是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而且富有代表性的石窟。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多,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额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第六节佛教建筑:佛教的建筑艺术,主要由寺院与佛塔构成。1.寺院建筑艺术寺院是佛教僧团作息起居、修道念佛的处所。“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供人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侧。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正殿”即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以北,是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释迦牟尼佛的大殿。“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五阴魔”“烦恼魔”“天子魔”等“四魔”。供奉的主要佛像称为“本尊”,又称“主尊”。常见的有供奉一位或三位主尊两种情况,供奉一位主尊,一般是供奉释迦牟尼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