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曝光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3139.html
在陕西省的中部地区,有一个地方叫做礼泉县,他的原名是醴泉县(lǐquán)。礼泉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管辖,东面与泾阳相邻,西面和乾县接壤,南面则和兴平、咸阳相接,北面是淳化和永寿,全县总面积达到一千多平方千米,总人口将近四十六万。
一、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当年为什么要将“醴泉”改成“礼泉”
“醴泉”这个名字,是在年才进行的更改,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醴泉”的“醴”字,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字。那个时候,我国居民的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很多人看到这个字都不认识。为了方便,就使用了和它同音的一个字代替,于是就有了“礼泉”的名字。
但这个事的起源如果追根究底的话,和我国当年的一个名人有不小的关系,这个人就是郭沫若。当年郭沫若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主张要学习当时日本在汉字改革上的一些做法,提出把我国一些比较生僻的地名改成比较简单的同音字。于是,陕西省就开始试点,当年和“醴泉县”一起,陕西就有十四个地名被修改。
二、我们再来说一说“醴泉”这个地名的由来
我们从有关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北周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叫宁夷县,因为这个地方有泉水从地下涌出来,“其味如醴”,所以当时的周武帝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行官,叫做醴泉宫。
又到了公元年,也就是隋开皇十八年的时候,从《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记载,认为“地出醴泉”是祥瑞的征兆,所以将宁夷县改成了醴泉县。醴泉县这个地名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我们再来说一说礼泉县的历史沿革
在上古时期,礼泉县叫做寒门,传说中,黄帝就是在这个地方升仙的。西周的时候,这个地方叫做焦获,是周王朝的边防重地。春秋时期,这个地方属于秦国。到了秦朝,焦获改名为谷口县。到了汉代,谷口县曾经改名为谷喙县,后来又并入了云阳县。三国时期,撤销了云阳县,设立了抚夷护军。到了晋代,这个地方隶属于好畴县和池阳县。在北魏的时候,废除了抚夷护军,设立了宁夷县。
隋朝的时候,在公元年,将宁夷县改成了醴泉县。在唐代,设立了温秀县,后来又把醴泉县撤销,并入了温秀县。在公元年的时候,又撤销了温秀县。公元年,重新设立了醴泉县,隶属于当时的雍州管辖,后来又隶属于鼎州。
五代十国时期,醴泉县先后隶属于大安府、乾州、京兆府。
到了宋代,醴泉县隶属于京兆府,后来又属于醴州管辖。明代,醴泉县先隶属于乾州,后来又归属西安府。
新成立后,醴泉县先后隶属于彬县分区、咸阳专区、宝鸡专区。在年的时候改成了省辖县。年的时候,醴泉县曾经被撤销,直到年才恢复。年的时候,将“醴泉”更改为“礼泉”。
作者/来源:聆听雨声滴答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