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洛阳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境内,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墓园,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祠堂前有范文正公神道碑,其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祠堂旁的飨堂内有“以道自任”匾额,为清代光绪帝亲题。
这座墓园的主人就是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的作者,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广泛流传。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是汉代清诏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邠州,现陕西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病逝于江苏徐州,可他为什么选择死后葬在河南伊川呢?
范仲淹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举家迁到长安,后来,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其间,因为中原战乱滞留在了南方,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下来。范仲淹生前在给他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的情结。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两年后,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公元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到现在安徽省广德县当官。从此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侍奉。这个时期,范仲淹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绝。无奈之下,范仲淹最终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另据史料,范仲淹墓在伊川与比邻的姚崇墓有关。姚崇是唐代名相,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是后人公认的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封建官僚。
姚崇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河南陕县,其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黄的人家,后来姚崇当了宰相,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于是后来姚崇就将母亲葬在了万安山下。范仲淹当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亲的墓以后受到启发,将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这里的。
范仲淹墓分前后两部分,前院有山门、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范氏祠堂等,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院有范仲淹次子纯仁墓、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