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第五章西羌入侵(上)
羌人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基因检测显示,在大约四万五千年前,就开始有现代智人从印度东北经云南进入川西甘南一带的痕迹。到一万五千年前,随着人类第二次大扩散,现代人进入了青藏高原及陇西一带,且分布极为广泛,慢慢形成了古羌人。他们的语言虽然现在我们一般称为藏缅语系,但实际上藏族人、缅族人和羌族人的血缘关系非常近,或者说是古羌人的一支,似乎应该称之为羌语系才更准确。一万年前,随着气候变化,人类开始向平原地区迁徙,一部分古羌人部落开始沿着泾水、渭水向关中平原迁移并转变为农耕民族,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就是古羌人当时的聚集地。古羌人最东应该到达了洛阳以西(仰韶一期),但随后受到苗人(仰韶二期)、夷人(仰韶三期、四期)的压迫,退回到渭水流域。
公元前年左右,挟涿鹿之战胜利之余威,炎黄联盟南下占领了山西、河南及陕西关中地区。部分古羌人进一步西退回陇上,但也有相当部分族群似乎留在了当地,并与狄人、夷人融合,成为古中原人的一份子。到后来商朝统治的鼎盛时期,整个陇东都成为其疆域,更多的羌族人选择了臣服,并成为商王朝在西部的主要民族。这时的古羌人已经分化成羌族和氐族两支,羌人居住靠东并受商文明影响较深,已经成为农耕或半牧半耕的民族。而氐族人实际就是居住更靠西南的羌人,由于一直生活在山区,依旧保持游牧习惯,文化水平也相对落后一些,到秦汉时期才由于居住地变迁成为农耕民族。但所谓“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羌人、氐人在向商臣服的同时,又依仗商朝的势力开始占据川北、汉中一带,并与古蜀文化相互影响。
商朝对除关中平原以外的西北地区的统治一直较为松散,基本由当地土著自治,只要按时缴纳贡品表示臣服即可,所以当时陕甘黄土高原、及河西走廊以北是游牧民族狄人、戎人的地盘,河西走廊以南、陇东及关中平原西部则以氐人、羌人为主。戎人这个新出现的民族似乎是后来周人对位于他们西北的游牧民族的称呼,应该与狄人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很大区别,更像是当时从新疆地区东侵过来的阿尔泰-突厥语族(当时还没有突厥这个称呼)。
周人原本是居住在北豳(今甘肃庆阳)的羌族部落,由于被戎狄威逼,逐渐向东南转移到豳(今天陕西彬县)。在公元前年左右,在首领公亶父(后被尊为周太王)的率领下举族南迁至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之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诸侯国“周”,并得到了商王朝认可,至此开始有了周人的概念。
周人虽然明显是羌族出身的姬姓部族,但根据西周史料的记载,他们一直自认是黄帝、后稷(名“弃”)的后代。后稷是传说中黄帝部落后人,擅长农耕,被尊为农神,所以西周的这种说法更像是为了证明正统性的附会之言。而从他们对“诸夏”、“华夏”的记载,以及他们后来痴迷于沿渭河向东发展的行为来看,周人的祖先可能是最早活动于渭河、黄河交汇处一带的古羌人部落,在很早就已经成为农耕部落,并接受夏政权的统治,所以才被派往或流放到更西北的陇东地区。此后又从商汤时期即接受商的统治,成为商在西北的重要方国。前面提到过公元前年左右起,地球进入一个相对低温的时期,农耕线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南侵。周人祖先的迁徙路线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造成的。而且从文化水平看,周人明显高于周边的氐羌戎狄,几乎与商文明同步,这似乎更证实了笔者对他们活动轨迹的猜测。
在商周时期,西北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等地还是降水丰富、水草茂盛、森林密布的富饶之地,一直到东汉时期,河西走廊还是“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景象,凉州各郡都是人口众多的大郡,且凉州铁骑一直是和朔方铁骑、上谷渔阳铁骑并列的顶级战力。关中平原更是全国主要的粮产区。只是后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冷、毫米降水线南移,加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长年无休的战乱,才逐渐变成现代人印象中的“干旱少雨、地瘠民贫”之处。
在当年,周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农耕民族的理想之地。据传周太王“积德行义”,并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发展政策,甚至带着自己的妻子一起下地干活,使本族及周边的自由民“皆戴之”。周人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且不再是一个单纯靠血统维系的氏族,而成为以地域及文化为维系的国家状态。
周人由于很早就全面接受了商文明,因此文化水平与周边的部族相比“鹤立鸡群”。但周人并未向一般的殖民者那样歧视他们,反而大力推行“礼仪”教化,颇有些传教士的神韵。对周原遗址的考古发现,周人几乎就是小商朝,城邑建设布局与商朝一样、文字用甲骨文、青铜器式样也完全与商朝同类,此外还继承了商人爱祭祀、爱占卜的特点,甚至更庄重、更讲究仪式。中华被称为“礼仪之邦”,实肇于周。到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即周文王)时代,周虽地处西陲,但文化及道德水平已经超过了爱酗酒的商人,武装力量也达到能与商抗衡的水平。
据传公亶父因小儿子季历贤能、其子姬昌聪明,欲传位给小儿子,但为周礼所限。其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避免尴尬,避居荆蛮(今湖北),最后到了句吴(今江苏无锡),并成为当地的部落首领,带领当时落后的吴人进入文明时代。传说虽未必属实,但从后来吴文化的发展及周朝建立后对吴部落首领的分封来看,还是有一定真实成分在内的,也就是说在晚商时期,周文化已经通过某种途径影响到了长江下游的吴文化。
如果按照史籍记载推算,周人的前几任首领似乎有长寿基因,公亶父至少活了80岁(少子季历之子姬昌出生于公元前年,而季历继位时已经是公元前年左右,且由豳迁周不会晚于公元前年)。季历虽然被商王文丁囚禁致死(公元前年?),也活了快70岁了。而太伯活了92岁,姬昌活了97岁,赫赫有名的姜子牙更活了岁。这与事实肯定出入很大,但现有资料(包括周原遗址里大量的甲骨记录)又确实没发现有其他首领的存在,其中的蹊跷无从探明。可以肯定的是,周人的首领都较长寿(商周时期人类平均寿命不会超过30岁)且能力出众,使周由一个全族人口不过“两千乘”的部落,迅速成长为商朝的西伯。
图自百度百科,周原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