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陇右萧关古道绝 辟新径灵州丝路通
丝绸之路的东段自张骞凿空以来,一直沿用经渭水西行和经六盘山西北至凉州的南、北两道。那么,为什么又改经灵州呢?
年,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唐朝治理无能,在政治上逐渐腐败,经济上一落千丈,国力迅速衰退,对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鞭长莫及,无力驾驭。而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却逐渐强盛起来,不断东进夺州取县。至德二年(年)取青海南部及四川西北部,宝应元年(年)占临洮、陇西、天水等州郡。至此,丝路东段的南线交通断绝。
广德元年(年),吐蕃又占领青海北部及兰州至陇山数十个州郡,前锋南面沿渭河攻至陕西武功,北面从原州攻至邠州(今陕西彬县)、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进入京都长安大肆抢掠15天,拥立金城公主(年唐中宗以亲王之女嫁给吐蕃赞普和亲,此时已去世)的侄子李承宏为唐帝。唐代宗率文武百官东逃至陕州。此时吐蕃上下只畏惧唐朝的一个人,即朔方节度使兼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郭子仪采用疑兵计,将吐蕃吓出长安,但宁夏的南部、甘肃的平凉以西各地,始终在吐蕃控制中。因此,传统的中西交通线长安至凉州南北两道都完全断绝交通,丝绸之路只得改弦更张,另觅出路。
此时的灵州虽然仍在唐王朝控制之中,但中西交通仍不能经此向西,其原因有二:第一,此时的灵州只是一个孤岛。在年至年的80余年间,吐蕃军从鸣沙向东一度攻陷盐州、夏州,甚至打到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灵州的东、南、西三面全是吐蕃兵,连吐蕃的驿骑“飞鸟使”,都在盐州至鸣沙一线传递信息。第二,位于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此时也在吐蕃控制中,堵住了由灵州西去的出路。因此,这80年间,由中原去西域,只有回鹘路可走。
回鹘是唐宋之际中国北方的比较强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叫回纥,衙帐在贝加尔湖南面的娑陵水(今蒙古国北境色楞格河)流域,后迁到乌德踺山(又名郁督军山、于督斤山,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脉的北山)。唐宪宗元和四年(年),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称回鹘。回鹘与唐皇室联姻,好几代可汗都娶唐公主,因而世代与唐友好,自称有“甥舅”情谊。因此,丝绸之路改走回鹘境内比较安全。
会昌三年(年),新疆的另一个游牧民族进攻唐朝的安西、北庭都护府(设在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急报求援。朝廷准备出兵,宰相李德裕反对说:“安西去京七千一百里,北庭去京五千二百里。承平时向西,路自河西、陇右出玉门……自艰难以后,若通安西、北廷,须取回鹘路去。”李德裕说得很肯定:自吐蕃攻占陇右后,去安西、北庭,只能走回鹘路,没有其他路可走。
回鹘路的具体走向是:从长安向北经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红墩涧乡白城子),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过黄河经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岸),出狼山口向北,由杭爱山南麓取汉代匈奴的“龙城道”向西,再沿阿尔泰山南麓至新疆各地。
李德裕之所以反对出兵,是因为派数万大军走回鹘路有两点不切实际。一是绕道太远。原来经原州、河西走廊走传统丝路去安西,本是里(唐《元和郡县图志》),而回鹘路要向杭爱山绕个大圈子,多走里。二是沿途环境极为恶劣,除长安至夏州一段较好走外,其余余里尽皆沙碛。尤其是杭爱山南麓,终年飞沙走石,一年有三季天寒地冻。数万大军带着兵器、给养,走这样的路,又谈何容易!作为承担中西交通使命的丝绸之路,临时改走回鹘道,也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其他捷径必定要取而代之。
这个时机终于来到。大中元年(年),沙州民众起事驱逐吐蕃守将,起义首领张义潮随后又组织部下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然后于大中五年(年)派人到朝廷表示效忠。大中三年(年),吐蕃内部分裂为两派,各拥赞普争夺王位,引起一场内战。战乱之后,其实力大大削弱,唐朝趁机派兵收复了六盘山以东的三州七关。此时灵州的外围已无吐蕃兵,虽留下大小不等的部落民众,但不相统属,已构不成威胁。这样一来,辟通丝绸之路新线的时机便成熟了。
新的线路就是著名的灵州西域道。大中十年(年)冬十月,特勒在安西自称回鹘可汗,并控制了碛西的许多绿洲和城镇。消息传到长安,唐宣宗为了与回鹘恢复友好关系,特意派出使团前往安西“抚慰”。使臣刚走到灵州,就迎面遇到了回鹘派往长安的使节。
于是,唐使不再前进,而是调转马头,偕同回鹘使节回到长安。事先未曾约定,双方使节在灵州不期而遇,这绝对不是巧合,说明灵州西域道已经开通,而且广为人知,被各国、各地区使节正式使用。前面说到大中五年(年)张义潮遣使入朝,仍然路出天德军,走的是回鹘路。不言而喻,灵州西域道的辟通,必在年~年间。
此后,灵州西域道就承担起了传播中西文明的历史重任。
为让读者便于理解,下面按今天的地名和行政区划介绍灵州西域道的走向。
从长安向北,沿今天的国道经咸阳至礼泉52公里,又经乾县至永寿42公里,再至彬县55公里,再北从亭口离开国道,沿马莲河谷至宁州(此段今无公路,古道约合70公里)。宁州即今甘肃省宁县,从战国到西汉初年,一直是北地郡治所。当时的宁夏全境,都是北地郡属地。过宁县后,古道走向与今国道完全相同,即沿环江向西北,经合水行68公里为庆阳,唐宋名庆州。
又90公里为环县,唐宋皆称环州。又89公里为甜水堡,是北宋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驻庆州)时所筑。又北即宁甘省界,其地有宋代修筑的清远军城。进入宁夏,第一个地名叫萌城,距省界仅3公里。再西北行33公里为惠安堡,其西有3个盐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温泉盐池。盐湖的东北,就是唐代的温池县城。
县城在唐代是个十字路口,除丝路穿过这里外,向东有大道通盐州,向西有大道通鸣沙县,向西南还有通萧关县、原州的驿道。惠安堡再北经石沟驿行40公里至吴忠市利通区,稍北即灵州古城。以上长安至灵州,陕西段公里,甘肃段公里,宁夏段公里,全程公里。唐代文献记录为里。
灵州向西,过黄河行10公里至今青铜峡叶盛,沿黄河西岸而行,90公里至中宁县老石空堡,唐朝在此置丰安县,又有丰安军。其北侧有大佛寺石窟,始建于唐后期,即灵州西域道开通之后。这座石窟群连绵1公里许,宛然一小敦煌,但绝大多数石窟仍被风沙掩埋着,当代有几窟重见天光,出土多尊造型生动、表情丰富的泥塑佛像。经考古部门鉴定,石窟的壁画、铺地砖,皆为唐代,佛像少数为元代,多数为明代。
其中的佛祖释迦牟尼、南海观世音,都拘泥于传统形象,并不生动。而对其他佛像,雕塑家则放开手脚,大展才华。有两尊印度僧人佛像,都是皮肤黝黑,体态微胖,高鼻圆眼;一个正襟危坐,双目正视,似在聆听高僧讲经;一个悠闲自得,双目侧视,似在观赏武僧习武。他们的服饰,显然都具异国情调。那些汉僧,有的慈祥敦厚,有的托腮闭目养神,有的食指挠痒略显调皮,有的满脸苦涩好像历尽人世沧桑。
他们都是丝路经过这里的见证者。从石空石窟再向西37公里为中卫市,唐后期置雄州,元代改应里州。又西22公里沙坡头,五代时称沙岭,元代叫沙陀。再西67公里营盘水,其西侧为今宁甘省界。元代时这里有甘泉,是周围野马聚饮之处,因此把驿站取名“野马泉马站”,因系丝路上的海关,设脱脱禾孙(蒙语,意为海关)管理。再西约公里至武威,即唐宋之凉州。以上灵州至武威段,宁夏境内公里,甘肃境内约公里,总计公里。
从长安经灵州至凉州,按今天公路里程共公里,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