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彬县 >> 彬县经济 >> 三门峡的石文化

三门峡的石文化

北京什么扁平疣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127/8629850.html

三门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民们在这块大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秦汉时期,便有了"名州望郡"的陕州故城。公元前年设陕县,成为秦东重镇,汉武帝元鼎四年陕城建成。唐太宗时加固成廊。宋真宗赵恒在公元年春将城门匾额改为"霈泽惠民"。明太祖洪武年间,陕城是瑞王府所在地。明朝末年,李自成率义军与清兵两度在陕州城大战,使城池伤痕累累。清光绪年间,清河陕汝道道台铁珊修复陕城。清末到民国时期,连年战乱,城内建筑多遭废毁。年9月,日军进犯,陕州古城再度遭劫。年4月,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陕州城开始拆迁,陕州故城不复存在。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陕州古城虽屡遭破坏,但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诸多遗产中,石文化同样丰富多彩。自古以来,三门峡地区的"石头"各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不少人认为:三门峡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石,三门峡车马坑博物馆的周召分陕石,灵宝函谷关的灵石,关壮缪试刀石,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场的黄河截流石……但作者认为中流砥柱石、周召分陕石、黄河截流石才是三门峡地区真正有历史文化的石头,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讲述着各自的故事。

中流砥柱石

在黄河三门峡大坝下游大河中央的激流中,有一闻名举世的石峰: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

有关"中流砥柱"的传说很多:"禹开三门"说,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劈开三门(神门、鬼门、人门)向东疏导河水后,专门留下此石以镇河妖。"朝我来"说,自古以来黄河在三门峡谷极为险恶,水流湍急,石岛暗礁众多。熟知此处水情的黄河艄公驾船下三门时,天气骤变,航向难辨,行船将要撞上石崖时,老艄公跳入河中高喊"朝我来",引导行船安全过礁。从此后,老艄公便化为石岛,成为河中安全行船的航标。《水经注》记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者柱然,故约砥柱。"中流砥柱石,千百年来一直屹立于黄河之中,大水淹不没,激流冲不垮,任你风急浪涌从未低下过高贵的"头颅"。

《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街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唐贞观十年(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巡洛阳,第二年返至陕州时前去瞻仰"中流砥柱"石,写下:"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之诗。又命魏徵将诗文刻于砥柱之阴。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写下:"禹凿锋芒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之诗句。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手书了唐代魏征作的余字的《砥柱铭》。

明朝的参议蔡潮在这块巨石上建了亭子。并在上面题了"砥柱中流"四个字。明朝文坛四杰之一的何景明在《渡河》中写道:"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

康熙四十九年,郡伯苏稷新建上下两亭,赐名小金山。并在崖间题有"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之句。

年,康有为游历三门峡时,写出:"禹公万古辟龙门,颇叹黄流砥柱尊。"的妙句。

曾提出过"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讲到:"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年,画家吴作人创作了油画作品《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年,董必武视察三门峡时,写下:"中流砥柱挽狂澜,澜不狂首柱可刊。"的绝句。

砥柱精神的实质,是砥柱中流,是人民、民族和时代的脊梁,是自身的强大和自信,在乱云飞渡、浊浪滔天中是清醒、镇静和定力。

周召分陕石柱

周族最初是一个居住在我国西北部泾、渭水一带的氏族。其始祖姜嫄生后稷,后稷教民稼墙,率族人走上了以农兴邦之路。周族到公刘时期,迫于戎狄侵扰,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彬县),在豳生活约余年,因受戎狄压迫再次迁徙,最后定居在岐山下的周原。后建邦立国,以周为国号。在武丁时期,周族接授商王朝授予的"周侯"之称。商王朝第29王"文丁杀季历"记载:王季被杀后,子昌嗣立,即周文王。周文王是位颇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当时天下的共主。周文王之后,武王继位。同时继承了周文王灭商的大业。在姜太公、周公、召公的辅助下,周武王移都镐京,并完成了灭商大计。周朝也由小邦成为泱泱大国。

周公东往后,按武王之意修建了洛邑。镐京是周人兴起的地方为宗周,河洛地带的洛邑为成周。

周武王克商后二年去世,幼嗣子诵即位,即周成王。为方便治理天下和协调各方关系,成王将周的统治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召分陕而治之后,周公旦长住洛邑,处理东方事务;召公奭长住镐京,处理西方事务。陕州(今三门峡)是周召分陕而治的分界点,于是凿了高3.5米的石柱以"立柱为界"。陕西、陕东也以此为界。

分陕石柱,原立陕塬。《括地志》记载:陕塬在陕县西南二十五里,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塬为界。后石柱被移至陕州东城门外下坡东米处路北。民国《陕县志》记载:唐有石柱铭:"裴谈撰八分书,无姓名,集古录目,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验其字,武后时所勒。"唐代从此处又将该石柱移至陕州北城墙雉上。移石柱时,在原石柱处立有一通石碑,以示纪念。碑高2.5米,宽0.8米,厚0.2米,正面自上而下阴刻楷书"周召分陕处"。文革时期,该碑被东关民众烧石灰毁之。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年3月),陕州民众教育馆馆长曲完善将该柱石从陕州北城墙雉上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召公祠)收藏。并在石柱前立碑碣一通,高80厘米,宽55厘米,厚16厘米,名曰石柱志略。文曰:"州志载,石柱在北城墙上,相传,为周召分陕所立,以别地理。唐人作铭于上,今石犹存。铭,漫漶不可复识,云云。今年三月,本馆搜集古物移石于此,以供展览。柱高丈许,远望如枯树身,柱是否原竖北城雉上,或从他处移来,始不可稽。特志之,以待博古家考正焉。民国二十一年六月,陕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曲完善。"

年建筑三门峡大坝时,陕州古城属淹没区,石柱移至湖滨公园,即现在的人民公园。

年石柱移至市图书馆。

年石柱移至文化宫。

年石柱移至三门峡文物陈列馆。

年石柱移至车马塑像展厅门前。

年7月,从洛阳玻璃厂订做四块特殊加厚玻璃封闭保护。

黄河三门峡大坝截流石

在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广场西南角矗立着一块由钢筋、水泥、石块制成的三角形四面体合成石:黄河截流石。

这是由当年参加施工的苏联专家和我国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制作出来的重达15~25吨的四面体三角形混凝土块。

截流石在三门峡大坝中首次使用,并成为截流功臣。之后又在刘家峡、龙羊峡、葛洲坝、三峡大坝、小浪底水库等重大截流施工工程中成功运用。

上世纪90年代,在修建开发区休闲广场时,便将当年修建大坝截流时没有用完的一块截流石树立在广场上,让全市人民更加详细地了解当年三门峡黄河大坝艰难的建设史。

黄河三门峡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距市区14公里。工程于年4月13日破土动工,年4月大坝主体基本竣工投入使用。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是当年苏联援建的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大坝全长.2米,最大坝高米,坝顶高程米,水库总库容亿立方米。

年夏,大坝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施工人员在鬼门岛上浇制截流石余块。11月20日对神门河进修截流。12月9日对鬼门河进行截流。在整个截流过程中,四面体三角形截流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整个黄河截流的成功。

参考资料:

1、《中流砥柱民族精神之根》

2、《中流砥柱,黄河儿女的精神脊梁》

3、《周召分陕石柱与西周封邦建国》

4、《历史名城三门峡》

5、刘书芳著《崤函古道与文化传播》

6、清《直隶陕州志》

7、明《陕县志》

8、《黄河人文志》

9、图片来自网络

(文/图:尚柏仁朱家昊牛占亚编辑:曹安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