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诚信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12100.html
本报记者王京臣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锦屏教授今年已经83岁,60多年来,她的工作足迹遍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在43种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领域贡献出力量,所到之地多为老少边穷地区。作为一名食品学人,陈锦屏时常感慨:“是共产党解救了我,国家培养了我,农民厚爱了我,我方能走上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宽阔道路,也才能施展才华,为民服务,报效祖国。”
少年磨砺凌云志
陈锦屏是湖南人。少年时期的陈锦屏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十兄妹中只有她与大哥长大成人,大哥外出谋生,家中仅剩她这个最小的十妹与母亲相依为命,十分凄凉。
陈锦屏告诉记者:“解放后,我考入沅陵中学念初中,幸运地考入全部免费的湖南安江农校园艺科,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考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次年,学校党委又派我到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进修果蔬贮藏加工学,恩师周山涛教授不让我再坐堂听课,而是安排我到北京著名的果库、菜窖、酒厂、果脯厂、罐头厂等去实践,师傅们手把手传授我生产技能,技术员言传身教讲述技术要领。在校期间,又相继派送我赴前苏联、保加利亚、美国进一步深造,使我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干。”
陈锦屏说,进修返校后,她承担了“解决红枣霉烂,确保丰产丰收”的科研课题。枣树原产中国,枣是药食兼备的营养保健品。在枣区,红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是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当时枣农的枣皆由国家统购统销,每收购1斤,枣农就可拿到“三个3”,即3两粮票、3分布票、3分人民币,枣农便可衣食无忧。但如果收枣季节赶上秋雨连绵,枣果腐烂率常达30%以上,严重时颗粒无收,地方经济受损,枣农损失了“三个3”。为完成科研任务,陈锦屏从盛产红枣的渭南大荔县沿黄河北上,直达陕北佳县枣区。
佳县是老少边穷地区,当年毛主席率中国工农红军驻扎此地,很多家庭大门上高挂着“光荣烈属”匾。然而这些家庭的贫穷让陈锦屏的心绷得紧紧的。调研结束,镇党委书记和枣农的话让陈锦屏记忆深刻:“我们等你再来,让我们年年都拿‘三个3’。”
在陕西榆林绥德县一家“睡枣”的热炕饭店,陈锦屏受到巨大启发。“多少个热炕,有的睡人,有的‘睡枣’,‘睡着’的枣,借烧炕热力竟逐个‘翻身’成为红润光泽的成品。”陈锦屏说,“日后我设计实施的红枣人工干制技术,其源头便来自这里。”
在陕西省科委领导下,陈锦屏开始在陕西盛产红枣的彬县姜渠公社姜渠大队建立科研试验示范点。“我自豪地拿着在学校精心设计的烘房图纸,向木匠、泥瓦匠、生产队长说,为了保温,烘房四周的墙体都要砌成40厘米厚!话音未落,匠人们却说他们干不了。当时我呆若木鸡,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每块砖都是统一规格,长24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这规格根本不能砌出40厘米厚的墙!”
为了不再闭门造车,陈锦屏抱着孩子,背上铺盖,带上奶瓶、尿布等奔赴现场,实地调查,改进方案,终于获得了红枣人工干制设施及技术的成功。当时的陕西省科协主席曹达主持了“红枣人工干制技术”现场会,全省枣农代表看着原本一个多月才能晒干的枣现在一昼夜就能完成干制,无不欢欣鼓舞。
60年追梦赤子心
20世纪60年代初,陈锦屏为解决农副产品因雨霉烂问题,说不清办了多少个科技培训班,不知道举行了多少次科技报告会。农家房舍,站着蹲着,说讲就开讲。大地为板,树枝为笔,说上就上课。“只要生产需要,只要农民需求,我就会奔赴生产第一线。”陈锦屏说。
年,山西省芮城县西陌公社夏阳大队,大雨引发洪灾,粮食几近绝收。陈锦屏和枣农齐力奋战,盖起“胜天炉”,“龙口夺枣”为农民赢得了“救命粮”。
巴蜀雨多,每年有千万斤的辣椒烂掉。年,陈锦屏在盐亭县主持研究实施了“辣椒人工干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辣椒霉烂问题,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奖。同年,应盛产黄花菜的江苏省邀请,她在镇江县黄墟镇布点,研究“光化学问题”,使黄澄澄的黄花菜享誉市场,菜农笑逐颜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是个瑶族集居县,瑶民沿袭靠天晒柿、手工捏饼的传统生产方式,陈锦屏带领研究生研究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柿饼,柿饼畅销韩国、日本。
陈锦屏告诉记者:“红枣烘制设施及技术研究的成功,让我积累了经验。年,国家科委在长沙召开了农产品烘制技术推介会,我作了主题报告后,国家给予了我一定的资金支持,我进一步开展了辣椒、松蘑、沙棘、柿饼等数十种农副产品干制等加工技术的研究与生产应用。”
年,陈锦屏帮助国家级贫困县——陕北清涧县建立巨鹰红枣企业,“滩枣”一举成为全国名品。为科技部建立的陕北百万亩红枣商品化基地进行技术服务时,陈锦屏重回佳县,谈及往事,她感慨地说:“我兑现了数万个‘三个3’!”
年至年,受革命老区山西省吕梁地区邀请,每年暑假及节假日,陈锦屏都会到吕梁贫困山区,协助枣农修建了座烘房,助枣农脱贫致富。
陈锦屏回忆说:“年开始,我应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邀请,每年至少两次赴新疆解决红枣商品化问题。我帮助农14师创建了国内首家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红枣加工企业——昆仑山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和田玉枣’享誉中外。”随着红枣加工技术成功应用的消息传开,新疆冠农艾丽曼果业有限公司、民丰县天萌枣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与陈锦屏签订了合作协议,带动了核桃、葡萄、杏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
数十年来,陈锦屏主持的农副产品人工干制技术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她还获得科技部扶贫办授予的杰出贡献奖、山西省吕梁地区授予的科技突出贡献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锦屏先是协助西北农业大学(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办食品科学系,后协助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和校行政创办食品科学系并任首届系主任。退休后,她又为国家工作了22年,年底才正式退下来。
年1月13日,《中国食品报》刊发了题为“农民的心上人”的长篇通讯,文中提到:“收获季节阴雨连绵,山东乐陵县的金丝小枣霉烂了,山西芮城县的中草药霉烂了,江苏丹徒县的黄花菜霉烂了,四川盐亭县的辣椒霉烂了……烂掉的全是农民的汗水、心血、收入。20年来,有一个人在为避免这些使人痛心的损失奔波着。她,就是陈锦屏。”“一个食品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陈锦屏这样一个女同志,为了解决农民普遍遇到的农产品霉烂问题,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图名利,分文不取,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奔波数十省,二十年如一日,令人佩服。”时光荏苒,陈锦屏已经不是20年如一日,而是60年如一日,充分体现了一个食品科技工作者扎根农村、立志科技兴农的情怀。正如采访结束时陈锦屏所说:“作为一个食品学人,我将永远铭记:农民之情,伴我永恒;国之厚爱,铭刻于心;党的恩重,重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