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210612/9057467.html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平王元年(公元前),东迁洛邑。”这意味着,在公元前年西申国联合西戎灭西周一年后,周平王就向崤山以东迁徙了。
可这样的一条记载,其实极不合理。
周幽王再怎么无道,他都是周王国的合法统治者。西申国为了一己私利,不但公然扶持周平王与周王室作对,还勾结戎狄异族冲入渭河平原,杀死周幽王及其太子伯盘,灭了西周,可以说让周王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对那些崤山以东的周王国诸侯来说,他们都普遍都敌视平王政权。周平王能够东迁,就意味着历史进程的一次大转折。天下诸侯会这么快就相信了周平王,默默地坐视他东迁洛邑、来威胁携王?
不说西周、东周之交时,数百年后,周王国诸侯们依然是对异族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
公元前年,因为多年来遭受鲁国强势欺压,邾、莒两个东夷之国向晋国投诉。为此,鲁国执政卿季平子被霸主晋国扣押了数月。在面对晋人质询时,鲁人就这样为自己辩护:“君信蛮夷之诉,以绝兄弟之国,弃周公之后,亦唯君!”
早在西周中晚期,东夷人就被周人彻底征服。可与周人和平共处两三百年后,东夷人仍然被鲁人视作蛮夷,不可信任。勾结西戎灭了西周的周平王,怎么可能那么快被周王国诸侯普遍接受?
随着新史料清华简《系年》的出现,今人对于两周之交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系年》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如下:“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娶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啓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系年》对两周之交的历史进程,显然与《史记》大不相同——至少,并不是西周覆灭后一年,周平王就东迁了。在《系年》记载中,出现了两个关键性年份,即“立廿又一年”与“周亡王九年”。因为对这两个关键性年份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就出现了数个有关周平王东迁年份的观点。
第一种见解,就是严格按《系年》记载先后顺序纪年:西周于公元前年灭亡,此时崤山以东诸侯拥立姬余臣为王;二十一年后,即公元前年,晋文侯将姬余臣杀死,谥号为惠王;此后,周王国经历了九年的“无王”时期;晋文侯眼见如此,于公元前年从西申国的少鄂迎接姬宜臼,在泾河流域周人残存据点京师(今陕西彬县附近)拥立他为周王,是为周平王;三年后,即公元前年,周平王正式东迁。
然而,这一观点居然意外地被两千多年前的太史公给否定了。
按《史记·晋世家》,晋文侯于公元前年杀死叔父晋殇叔自立,执政三十五年后晋文侯去世。晋文侯去世之年,为公元前年,他怎么还可能在公元前年到西申国去迎立周平王?
鉴于第一种说法与传统史书记载矛盾过于突出,其他学者提出了第二种观点。《系年》所谓“立二十一年”,应该是源于晋史记载,如《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记载的“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应该是按晋史纪年,是为晋文侯二十一年。晋文
侯二十一年,就不是公元前年,而是公元前年。从此往后推九年,即公元前年,晋文侯拥立周平王;三年后的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
这种说法,虽然与传统史书不存在矛盾,但却与《系年》本身的说辞不甚相符。《系年》出于楚国,或许为王子朝逃楚时携带而去,怎么可能依晋侯纪年?更何况,即便是在《竹书纪年》中,“二十一年”到底是以晋文侯纪年还是周王纪年都还争议不断,就更难说服他人了。因此,这种说法一时也难以得到学界公认。
除了上述观点
外,根据对“周亡(無)王九年”的理解不同,学者们又提出了另外两种平王东迁年份的看法。
第三种观点,是清华简整理者提出。整理者们认为,所谓“周亡王九年”,应该是指周幽王死后九年,即公元前年。因为携惠王不得人心,诸侯开始不朝于周。为此晋文侯前往西申国迎回了周平王,并在泾河流域上的京师立他为王。三年后,即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邑,周王国正式迎来了“二王并立”时期。
这一说法也遭到了诸多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