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泾河流域文化探寻

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0.html

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讲到:“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籍赖黄河自身,他所凭依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的那一个角落里,都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泾河是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文化的主脉。泾河流经3省(自治区)35个县市,所辖县区不同程度地蕴含并突出体现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论对人类的历史贡献,泾河流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本以为是周王朝的发迹和郑国渠的修建。同时,不乏在周之后也留下了人类文明的重重印迹。

一、考察纪实

泾河又称泾水,是黄河的二级支流、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源头自六盘山南端马尾巴梁东侧流出,向东北方向汇集至山口,形成一山峰挺拔、峡谷幽深、水清潭深的险峻之地,名曰“老龙潭”。老龙潭由外向里有一潭、二潭、三潭,鱼贯而去,潭水暗绿,流瀑飞泻、喷珠溅玉,险要而峻美。传说,唐宋传奇《柳毅传书》中泾河小龙王当年就栖息于此。

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修建了老龙潭水电站,开发利用泾河水能资源,并立有柳毅小龙女雕塑和清中卫县令胡记谟《泾水真源记》诗碑(碑文曰: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地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泾河自老龙潭流出经过泾河源镇至沙南即到崆峒山上口,左岸纳入几条支流后进入30千米长的崆峒峡。崆峒峡出口左侧是著名的道教名山——崆峒山,为中国史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号称“西来第一名山”,位于泾河上游干流与几条支流后峡河之间。崆峒山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热线上的一个亮点。

“皇帝问道广成子”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此段河道长45千米,落差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为高山峡谷段,两岸森林茂密,植被良好,现已建成崆峒峡水库,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泾河出崆峒峡,即进入上游的平凉、泾川盆地。在甘家坟纳崆峒峡后峡的胭脂河,向北于平凉八里桥纳颉河,转向东南,绕平凉城北,经柳湖、四十里铺、白水、花所等村镇,至泾川县城西王母宫山前,右纳汭河,向东北方向至罗汉洞乡左纳洪河,向东南至长庆桥镇左纳蒲河,下至长庆桥出平凉境,此段河长多千米,河谷平均宽度3千米,河床宽阔,水流平缓,阶地发育,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泾河干流右岸的平凉、泾川是古丝绸之路的关塞要地,陇东重镇。现在,此流域范围内建有崆峒水库灌区、颉河灌区、庆丰渠灌区、幸福渠灌区、泾丰渠灌区等5个万亩灌区,灌溉面积达1.22万公顷,是平凉市农业、果蔬主产地。流域内泾川县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泾河经长庆桥东流40千米至甘肃庆阳宁县的政平左纳泾河最大支流马莲河后进入陕西。向南流至陕西长武亭口镇,右纳黑河后流向东南,经彬县早饭头进入泾河中游段。

泾河中下游位于渭河地堑盆地中部,地貌类型为成层的河流阶地与黄土台塬。泾河干流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其中,区内有北仲山、九嵕山、嵯峨山、五峰山等山脉,将流域分为南部关中平原和渭北黄土高塬两大自然地类。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平方千米;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平方千米;土石山林区总面积平方千米;平原区总面积平方千米。

泾河进入陕西境内后,经长武、彬县,在彬县亭口镇纳黑河,以下又纳磨子河、闫家河、百子沟、公主川、三水河。此段河道顺直,河势偏陡,左岸支流携沙量大。此段为长庆油田和彬长煤田的重点开发区域。继续下行,河道逐渐变窄。在礼泉县烽火镇右纳泔河,泔河上建有数座小型水库,较大的有泔河水库和泔河二库,两座水库在陕西省宝鸡峡灌区调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泾河河道行至仲山(张家山)出口处,是现今陕西省泾惠渠渠首,再往下行,泾河进入下游平原段,河道开始变宽,河势平缓,流至高陵陈家滩汇入渭河。泾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腹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泾水浊流滚滚,是黄河流域输沙最多的一条河流。泾河入渭交汇处清浊不混,界限分明。《诗邶风谷风》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之说。“泾渭分明”的典故就发生于此。

二、流域历史文化探寻

(一)人类文明的印迹

1、泾河流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周王朝发迹于泾河畔的彬县、旬邑一带。公元前多年前后,周先祖就在泾河流域繁衍生息、从事着人类初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据载,从公刘至周太王十余代在此居住,开发农业。

《诗经大雅公刘》曰:“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记述的就是公刘率领族人从原来的封地“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一带)迁到“豳”(陕西旬邑县西南一带),查勘地形,勘明水源与水流,勘挖深沟,开荒灌田,教事稼穑,传授桑麻,尤其是首创了引水灌田。可见,公刘时期对水利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公刘时期的周族已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部落,其观念为“周礼”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戎狄的侵略,周太王迁徙至渭河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传至文王、武王达到鼎盛时期,建立了西周。

2、西周文明之后的历史印迹

周先祖在泾河流域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后,大秦帝国、大汉王朝、盛世大唐都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泾河流域上游地区是当年秦汉的边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世代金戈铁马、烽火连绵。在其源头的华亭、崆峒、泾川等地,秦汉抵御匈奴、唐太宗平息叛乱、宋和西夏以及辽国的战场关隘遗址和秦皇汉武巡边封禅的遗址随处可见。秦直道始于淳化县,经旬邑、正宁、华池等县直通内蒙古,全长余里。从西汉王朝到大唐王朝直至北宋政权,这条古老的道路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略、沟通南北贸易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的国道、省道诸多路段都是沿用当年的秦直道路线修筑的。

“当陇山之口,距六盘山之险”。平凉历来是陇东重镇、兵家相争之地。周文王罚密凯旋筑“灵台”祭天,秦皇、汉武巡幸,大将蒙恬征途祭礼,马超据安定城,名将尉迟恭、郭子仪转战泾川,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太祖宇文泰兴起和著名的“唐蕃之盟”,唐肃宗平叛复国等,都发生在平凉。

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和冯玉祥等爱国志士,也在平凉留下赫赫业绩。战国时期的秦长城横亘华池北端。近代,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平凉翻越最后一道高山——六盘山,开赴延安根据地时写下的咏怀之作《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便是他当时留宿彭阳时眼观留存的秦长城遗址而引发的感慨。

范仲淹戍边对抗西夏国时还修建了城寨、烽燧,范仲淹祠、大气磅礴的宋代华池砖塔、玲珑毓秀的金代双石造像塔、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工农红军和南梁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纪念馆)等等,无不诉说着泾河的历史变迁。

泾河流域位于丝绸之路的西线,古道驼铃、商贾穿梭。泾源县和彭阳县之间的汉萧关、泾川西峰区的南北石窟寺、泾川罗汉洞石窟群、长武昭仁寺一担挑八梁的古建筑奇观,还有虞世南手书碑文的唐碑、彬县大佛寺石窟,乾陵、昭陵、汉阳陵出土的唐三彩、胡人俑等等大量丝路遗存,无不展现着汉唐盛世的辉煌。其中,彬县大佛寺已于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郑国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郑国渠的修建

战国末年,正在崛起的秦国,经过四百多年的苦心经营,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远超邻国。至此,秦国的版图已扩张到富庶的汉中和巴蜀,随之又对临近的魏、赵、韩等国连续用兵,夺取上郡、太原等地,势力扩大到黄河以东。进而,又东进中原,占领了荥阳,陈兵韩边境。在秦强大的攻势下,东方诸国岌岌可危,韩更是首当其冲。而韩国的势力又无法与秦抗衡,于是韩惠王就想出了“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前往秦国诱使秦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耗费其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此拖垮秦国,使其无力东伐。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年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历时十年建成了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郑国渠首起于张家山西麓峪口(陕西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西约1千米处),引泾水入渠,郑国渠沿途横绝冶峪河、清峪河、浊峪河、石川河东注北洛河,全长千米,灌溉农田万亩。《史记河渠书》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的建成,虽但没能拖垮秦国,反而给养有了保障,使秦国国力更加壮大。在郑国渠成五年,秦灭韩国,建成十五年秦灭六国,“疲秦之计”反成“强秦之策”。同时,郑国渠的建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也提供了给养保证。

秦之后,引泾灌溉历代累经废兴,绵延数千年。先后有汉代修建的白渠、唐代修建郑白渠、宋代修建丰利渠、元代修建王御史渠、明代修建广惠渠、清修龙洞渠,至民国时期李仪祉先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主持建成了今天的泾惠渠。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泾渠都是因袭郑国渠遗迹修建。现今,自郑国渠起历代引泾工程取水口遗址保存完整,历代引泾碑石已被集中保护,郑国渠也于年11月8日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郑国渠的历史文化影响

郑国渠工程绵延两千多年不间断利用,不仅对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而且留下了丰厚的水文化遗产,特别是良好的灌溉效益、先进的水利科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厚重的水文化。郑国渠的建成,不仅树立了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郑国渠的建成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促成了中华民族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诞生,加快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后世历代引泾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民国时期的泾惠渠灌区成为抗日稳定的大后方,其富余的粮棉有力支援了抗战。

秦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善治秦者先治水”的治世箴言。二是引泾灌溉工程为中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郑国渠的巨大成功,无疑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唐白渠的先进管理经验,为后世所借鉴。民国的泾惠渠从规划、测量、设计到施工,全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电力、水泥、轨道运输都得到了应用,树立了中国大型灌溉工程的样板,开创了中国现代水利的先河。三是体现了秦人不屈不挠、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形成了以郑国、白公、李仪祉为代表的秦人治水楷模以及凝结在他们身上的治水精神。郑国渠工程浩大、地形复杂,10万人历时10年建成,丰利渠前后两次施工,广惠渠前后三次施工,历时18年,许多石匠、民夫长眠于此。

特别是李仪祉先生放弃高官厚禄、勇克时艰,规划建成了泾惠渠,解黎民于倒悬,孕育了以“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为核心的仪祉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水利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四是郑国渠已于年11月8日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必将对开展秦人治水历史文化研究以及现代灌溉事业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刘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