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墕墕村貌
大王墕是个偏僻的小山村,人口最多时也就90来户,来口人,属绥德县四十铺管区。村子坐落在大理河与无定河的分水岭上,朝东下山顺沟十五里,依次是王家峁、马庄、苗庄、王家桥、崔家圪佬到无定河川,过河是四十铺镇,人们习惯叫东川。朝西南下山顺沟十里是石家湾,即大理河川。顺下游东向30里是绥德县城,顺上游西向30里是县城双湖峪。
大王墕虽属四十铺管区,但村庄主方向朝西,出路在西川,感觉四十铺又背又远又过河(过去乘船,现在有了桥),很不方便,走县城比东川近的多。人们常说,当初为什么不分在石家湾管区呢?后来才懂得,这个村的土地古来属东川,看来地域问题是个复杂的历史问题,轻易不好改变。
风景秀丽的小山村
大王墕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平塔,形成一山中小盆地。周围山洼上植满梨、杏、桃、苹果等各种果树,房前屋后等庄郭地全是枣树。每到春天,都是花。最先报春的是粉红俏丽的桃花,桃花未谢,紧跟着白里带粉的杏花又开。随后是雪白的梨花和苹果花争相斗艳。站到高处极目四望,山湾沟塔满是花的世界,真乃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到了夏天,整个山庄又变成绿的海洋,山峁沟塔就像波涛起伏的浪涛。有人站到对面山上给村庄拍个全貌,只见一排排窑洞隐没在绿树荫中,只露出蓝色的彩钢顶棚。
和谐殷实的小山村
大王墕虽然是山乡小村,但在周围十里八乡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富足村庄。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村里五十来户人,养四十多头毛驴,五十七头骆驼。毛驴是山里人耕地、驮水、拉磨、驮运、赶集、走亲访友须臾不能离开的生产工具。拉骆驼是大王墕人的主要副业,村里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或自养或揽工都拉过骆驼。也有赶毛驴赶骡子搞驮运的。总之,大部分人是赶生灵出身。
那时候赶生灵主要是走西口。顺大理河一直向西,经三边、宁夏以及内蒙,是老一代人常走的熟路。由于经常与草地达子打交道,村里好多人会说蒙语。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拉骆驼走西口的奇闻异事。
由于村庄坐势高,人们做庄稼不太爬山。春天送粪,秋天背庄稼方便省力的多。以后有了架子车,陆续有了拖拉机、农运车,各山梁圪峁都铲开车行道,人们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大王墕人古来就懂得水土保持因地制宜。庄郭地育枣树种西米,既耐污染又净化空气。周围山洼种果树,站在自己家硷坢上能看得见,好管理。出村口较远山地种庄稼,这是庄稼人一代代总结出来的。因为都是山洼地,沟渠打埂子(小霸)挖水窖,也有人修梯田,我二大就是这方面的模范,五二年出席过县劳模大会。村里出过许多种地能手,特别是梦仙四老爷,不但能吃苦会经营,而且能根据春前气候判断出本年适宜种什么作物,一直是村里第一农业大户。
大王墕人勤劳善良,庄风淳朴,村里非常团结和谐。出门的、在家的、种地的、赶生灵的、做生意的,都能互相协作,密切配合。虽没有富商,但家家丰衣足食。村民勤劳厚道,个个是过光景的好手。村里历来没有打光棍的,也没有吸毒赌博偷盗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员。
上世纪最困难的年,我们村较别的村情况好的多。比如说问媳妇,不但川里姑娘往大王墕走,几个城里洋学生也成了大王墕的媳妇,原因是来到大王墕有饭吃。
历经磨难的小山村
大王墕真正困难时期是六二年至八二年之间这二十年。那是由于长期极左路线的影响,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再加大集体一哄上,出工不出力,劳动效率极端低下。而且把全部劳力都集中在有数的山洼薄地上,不能发挥每个人的善长,造成生产力的极大浪费。发展到七十年代,人们实在爬不住了,人员开始大量外流,纷纷自找门路向外移民。仅七二年至七六年之间,向南有延川、延长、甘泉、白水、彬县,向西有靖边、定边已至宁夏,向北内蒙等,共移民二十多户八十多人。人常说,“好出门不如歪在家”。一个青年光棍到也罢,特别是成年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举目无亲的生疏环境混生活,完全是形势所逼,实实的不易啊。
改革开放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仅能吃饱饭,而且家家修起新石窑或小洋房,一律现代化装修,和城里无大的差别,家家户户通了电,安上自来水。周围山上树更密,水果种类更加丰富。一条硬化公路穿村而过,贯通东西交通,出入非常方便。
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再加山高树密,空气新鲜,村里出现了许多长寿老人。80岁的普遍,90岁的常见,岁的出现,是全县的长寿村。
王姓家族从哪里来?
传说大王墕王姓从横山县烂泥湾村的砖窑起身,第一步落脚在东川王霍砭。王霍砭住了不到一年,又走到大王墕。听王祝周说,他小时候跟拉骆驼的从榆林川下来,老人指着鱼河堡对面方向说:“烂泥湾就在那里,砖窑现在还有”。那是51年吧?没有去考察,不知道砖窑现在是否还在?
王姓来此之前,村里住着四十铺张家(即张守业先辈)和袁家砭袁家。他们都不是固定住户,只作为种庄稼的一个据点,农忙了住下来生产,农闲和过年过节就回家了,他们的户口分别在四十铺和袁家砭。
王姓来此再没有离开,以后在此坐下老坟修起了庙,才算是正式村庄了。后来,袁家也在本村坐下老坟,成为村里固定住户。虽然袁家现在也只有二十多口人,但他们才是大王墕的老户。
王姓人来此有多少年?
一族人在一个地方坐下老坟修起庙,是建村的标志。王姓来到大王墕修了两座庙:龙王庙和佛家庙。听说佛庙在前,龙王庙在后。相隔多少年说不清,现在只存佛家庙铁钟一口,铁钟铭文显示时间: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日(公元年),庙王:王英。还有长子、次子、侄子等王姓人10名,没有其他姓氏人名,说明此庙是王姓人来此所建。而且肯定在乾隆年。龙王庙铁钟铭文显示,初来大王墕是弟兄俩,一个叫王英,一个叫王耀。还有许多人名,因为与现代所知人名联系不上,所以没人记得。两口都有王英这个名字,说明是同时代的。
文革前两座庙有四通石碑两口铁钟,上面字迹清楚,记载详细,有很多人名,可惜被文革时全砸了。龙王庙铁钟也不知去向,所有村史信息就此消失。
数坟头。老坟湾是大王墕绝大多数王姓人的鼻祖,共坐三辈。以后虽然分门另请老坟,但门头辈分清楚。文字辈是我爷爷辈,现在已全部去世。文字辈(包括文字辈)以上共八辈,下来凤字辈,以下到现在又六辈,说明至今共了十四辈。假如王英初来时30岁,建庙时50岁,—(建庙时)=年+20年=年。说明王姓人来此大约年左右。
大王墕村名来历
佛庙铁钟铭文显示,村名叫“大洼墕”。“墕”的意思是两黄土圪垯之间相连的低凹处,形成一个大豁口,土话叫墕口,村里人叫场墕。“场墕”的意思是这个墕口大,是村里的标志性地形,是东来进村的大门。进场墕先上一道大坡洼叫脑坢洼,脑坢洼隔沟对面也是一道大洼叫背洼,两道大洼在场墕连接起来。庄稼人看地形起名字,所以叫“大洼墕”。王和洼本地土话同音,后来在村里人都是王姓的情况下,登记时自然写成了“大王墕”。今天如果不看铁钟,谁也不知道“大洼墕”这个原始村名。
大王墕王姓人口的繁衍
大王墕百分之九十五王姓人口都属老坟湾祖先的后人。共分六门,实有四门,即大门二门三门六门。没有四门五门,可能未成年夭折或者是没留下后代。这六门肯定是亲弟兄,但不是王英的儿子,应该是王英的孙辈或更小辈。其他人哪儿去了?听王家崖(nai)王海烨说,他们村王家是从大王墕走出去的,他小时候跟着老人们来大王墕老坟湾烧过纸,(大约五〇年左右)。还听王治山说,他与延安老干局一名姓王的老干部聊天,老人说他是子长人,他们村王家也是大王墕走出的,可惜事隔多年,没记住村名和详细信息。只听说老人的女儿当时在信访局工作。我也没来得及去访问,或许还能找到一些信息。
大王墕还有王广成、王生民两大家,这又是老坟湾体系以外一族,具体历史关系也说不清。传说这一族在回回反乱时遭到集体杀害,侥幸活下来的以后辈辈单传,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生民这一辈才发展到12名。
与大王墕是本家的村庄有王家桥、塔上、张山、子州王硷,这些村庄因代代相传,能识上辈分,但历史渊源丝毫没有线索,或暂时没有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