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碑为何历经56年反复消磨,前后三次刊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到径川回山王母宫后感怀西王母见周穆王的故事而作的一首诗。王母宫建于回山之上。回山又名回中山,因降西王母也叫王母宫山,位于径川县城西0.5公里处,径河和芮河在山前交汇。相传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于山阳瑶池,临别时依依不舍,一再回头观望而得名回山。回山脚下有建于北魏永平年间的王母宫石窟。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朝圣团来到这里,拜谒他们心中的女神西王母,其中宝岛台湾游客就达数万之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台湾同胞络绎不绝,跋山涉水来到遥远的内陆西部甘肃径川,在回山王母宫顶礼膜拜呢?一块石碑向人们揭示了答案。目前,这块石碑就静静地矗立在径川王母宫文物管理所内,此碑通高2.83米,宽0.86米,厚0.18米。圆形缩头龟座,梯形碑额上刻有五寸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传为陶谷手笔。碑文为玉箸篆书,共20行,每行46字,碑文残缺余字,这是一块宋代碑刻,距今已有多年,碑文记述了回山西王母宫悠久的历史。这块碑就是著名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又叫《陶谷碑》。这块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石碑,却有着一段十分奇特的经历,它先后三次刊刻,整整经历了56年的时间。追溯《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的传奇经历,当然得从回山王母宫说起。据传,径川回山上的西王母宫始建于汉代,唐末及五代以来,由于朝际更替和社会动荡,到了北宋建国初,回山王母宫已经是“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当时,镇守径川的北宋开国名臣张铎决定重修王母宫。说起张铎这个人,与径州还颇有些渊源。此人历经后周和宋两朝,后周时曾作为彰义军节度使镇守过径州,后他又以北宋检校太师、径州刺史的身份两次来到径州做官。据说此人非常贪财,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喜欢拜神修庙。宋太祖开宝元年戊辰岁,也就是公元年3月,回山王母宫重修工程告竣。看到新修的王母宫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张铎喜不自胜,便请宋朝的开国元勋,时任翰林学士、刑部尚书加知制诰的陶谷撰写了《重修回山王母宫颂》陶谷,在当时可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此人是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和宋的四朝元老,为邠州新平县(今陕西彬县)人,本姓唐,后晋时避高祖石敬塘讳,改姓陶。张铎求写碑文时,陶谷已66岁,此时的陶谷不仅在官场上地位显赫,在文坛上也是处于霸主地位。依他孤傲的性格是不会轻易满足一个地方官吏的请求的,但他却欣然应允,很快就撰写出了一篇极具文采的千字美文《重修回山王母宫颂》。文章完成后他亲自书丹并题写了碑额,这不能不说给了张铎很大的面子。但我们仔细分析,陶谷之所以如此爽快和主动,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缘于回山王母宫的悠久历史和人们对西王母的崇拜,而身上具有更多文人特质的陶谷是不会想不到这一点的。从现在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出,陶谷不愧是当时文坛的大腕。他的文章清新俊逸,文采飞扬。碑文从《尔雅》中记载西王母说起,下至周穆王、汉武帝,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易经》《楚辞》《穆天子传》《上之回》《山海经》《竹书纪年》等无所不涉,足以看出他“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的渊博学识。《重修回山王母宫颂》对宋以前的有关西王母的历史传说进行了概括总结,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奇妙的壮丽画卷。文章中记述的有关周穆王驾八骏,宴瑶池,捧王母之觞,及歌黄竹;汉武帝期七夕,会甘泉,降王母之驾,遂荐仙桃等故事极具传奇色彩。从中可以看出,早在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就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很高的位置。这篇碑文中还描写了王母宫山祥云缭绕,大水流过长川的画景;阐述了如何处理官与民的关系,如“抚之有道,则风能偃草;驭之非理,则水亦覆舟。中权失政,不可一日而处”等独到的见解。张铎拿到碑文后,当即命人刊刻上石,这就是第一次刻成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由于碑文由陶谷撰并书,所以也叫《陶谷碑》。如今,碑文上陶谷的书法我们已经无从看到,根据史书中关于陶谷“善隶书”的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当时碑文的书体很可能是隶书,遗憾的是陶谷的书法在这块碑上只留存了短短的27年,也未见到有拓片传世。至道初年(年),宋朝又一位很有声望的人物柴禹锡被任命为镇宁军节度使,来到了径州。这位柴禹锡,字玄圭,河北大名人,曾做过翰林副使、南院使、宣徽北院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等京官。在沧州、涪州等地方任职时,为官勤政,深受百姓拥戴。柴禹锡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尤其喜欢当时一位僧人书法家释梦英的篆书。柴禹锡看到陶谷撰并书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时,不知是薄其人而恶其书,还是陶谷的书法真不怎么样。柴禹锡对碑刻上的书法横加指点,很不满意。这时陶谷已经去世25年了,影响逐渐消退,柴禹锡遂决定重刻此碑。公元年,柴禹锡派人远涉千里从南岳衡山请来了当时著名的篆书家梦英和尚。命人将《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上陶谷的旧字磨去,刻上了由梦英重新书丹的碑文。梦英祖籍衡州,早年出家为僧,法号宣义,人称宣义大师,是五代末、北宋初颇有影响的僧人书法家,以篆书名世。他与六朝陈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怀素齐名,并称“潇湘四僧”;后世也称清前四僧。天圣初年(年),员外郎上官佖来到了径州。上官佖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书法家,与梦英应该是师出同宗,都学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玉箸篆,但上官佖能在学习李斯、李阳冰的基础上,广泛吸收金文篆籀的特点,其篆书结构严谨,圆中有方,自称为“籀状斯冰玉箸之体”。上官佖来到径州不免要上回山拜谒西王母宫,当他看到梦英书写的碑文后,认为“笔迹伪俗”’‘字多舛误”,遂命人磨去旧字,由他亲自上阵,重新书写碑文,并于仁宗天圣二年(年)重新刊刻成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篆书碑文。上官佖在碑阴记述了此碑三次刊刻的原因和经过。就这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历经56年,反复消磨,经过前后三次刊刻,终于成碑并保存至今。今天我们看到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与同等大小的正常石碑相比,它的厚度明显不足,至少少了有七八厘米,它独特的勒石经历可以说是中国碑刻史上的一大奇观。从此碑的传奇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文人僧侣,为何如此看重《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以至于要反复刊刻呢?最后,我们从陶谷的碑文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西王母悠久的历史传说和王母宫厚重的文化传承。而作为回山西王母宫的重要碑石,自然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一块碑石三次刊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