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5/9278663.html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贺知章惊呼其为“天.上谪仙”,杜甫更是盛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他不为权贵折腰,活得恣意潇洒。对李白诗文的统计表明,他一生去过18个地市,登临过80多座高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是真正的旅游大咖。
其中“天.上谪仙”这个称号还有一个典故:42岁的李白来到了长安,朝廷有个诗人叫贺知章,贺知章是位长寿诗人,“人生七十古来稀”,贺老85岁才去世。李白将自己的诗给贺知章看,贺知章的威望高,贺老要说你的诗好就好,说不好就不好。
说起这个贺老,少时以文词知名,神龙年间已扬名京城,武后证圣元年(年)进士,初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等官。他与李白一样,性格爽直,豁达而健谈,好饮酒,一日鼻子流出类似黄胶的涕液滴盆,医生说是饮酒太过,贺知章不以为然,照旧日饮月醉。贺知章与李白是好友。贺知章读了李白作品后,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也。李白也喜欢这个称呼”从此世人称李白为“诗仙”谪仙”
神龙元年(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开元十八年,李白在长安结识陆调。他介绍李白去豳州(陕西邠县)同年暮秋,李白游历邠州(今陕西彬县)。拜谒邠州司马李粲,希望得到举荐,没能成功。
开元十八年,李白抵达长安。创作诗作《凤凰曲》、《◆白台曲》、《秦女休行》、《秦女卷衣》
在长安,李白谒见诸多王公大臣请求举荐入朝为官,但都没有结果。后李白又拜谒宰相张说。恰逢张说病重,于是得以结识其子张洎。在张追帮助下,李白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期间献诗给玉真公主,有《怀仙歌》、《玉真仙人词》,却未能得见玉真公主。李白也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请求举荐,均无结果。他十分失望,留诗《长相思》、《赠裴十四》等。
这时的李白穷愁潦倒,思想颓废,与长安少年郎游,每日斗鸡、走狗、饮酒赌博。他还同“五陵豪”交往。留诗《白马篇》、《少年子》。但与“五陵豪”交往。难免遭受凌辱,在长安玄武门门李白因“打架斗殴”,曾惊动宪台(长安司法机关),幸被陆调救出。李白后来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中曾回忆此事。开元十九年,李白离开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游览古迹梁园,留诗《梁园吟》。同年秋到嵩山。拜会女道士焦炼师,写诗《赠嵩山焦炼师》表达愿意从师学道的心情。他留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萌生隐居之意。
开元二十三年(年),玄宗又--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三年后,因求仕无望,李白发出行路难的感慨,离开长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清新俊逸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