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经验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227/4546156.html
最近进不了山了,今天说说咱们的北塬。
北塬有啥?有窑洞。一般的窑洞看多了,今天看看地坑窑。从三原到旬邑淳化长武彬县一带,都有地坑窑。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已经初步开发,距离西安市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三原柏社的地坑窑。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说的就是地坑窑,当地人不叫地坑窑,叫地坑院,因为这不是一孔窑,而是一院子窑。
在柏社村周边的村子,都有地坑院,目前只有柏社村进行了部分开发保护。
从乡间小道拐进去,只看到茂密的树林,高大挺直,当地人说这叫楸树(qiūshù),“奇怪奇怪真奇怪,揪树上吊的是蒜苔菜”,说的就是楸树长长的果实。
停下车,一片树林之中,确实看不到什么建筑物。随着小路走,就看到了地平线下的院落。院子方方正正,有一条甬道斜斜地通下去、
我去过两次,还记得第一次的兴奋,着急着就找路往下走。其实不用着急的,先在上面慢慢转一圈,从高处看看这个小院子。
地坑院就如同一个四合院,深约六七米,四面墙上都有窑孔,基本上每面窑孔都能达到三四孔。院子中间一般都种有大树,多为梨树和杏树,树冠高处地面。
顺着长长的甬道下去,推门进去,别有一番天地。从上面总是感觉住在地底下有些憋屈,但是下去后恍然忘记了自己地平线下。
小院子里种植着花草,养殖着金鱼,这里开着农家乐,主人家招呼着随便转。
我奇怪这里生活用水和排水怎么办?主人给我介绍,院子中有一口井,是打水饮用的;旁边有一个,是排水排污的。当然现在通的是自来水,井里的水是不用打了,但是渗井还用着。
渭北塬上的降水本来就少些,地下水位低,这样确实很方便。
在院子里吃了一顿饭,农家菜,饭菜适口,价格不贵,很舒坦。上来走走,大树下碰见几个老汉,在下棋聊天。老汉说这些地坑院现在少多了,很多人都搬到村子旁边盖上新楼房了。
地坑院最新的也就是六七十年代挖的,不过以前大家都住在这里,不管是有钱的财东家还是没钱的穷汉家。这个不需要多少钱,大家帮着出些人工,辛苦些,就是一院好庄子。
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人也住得舒服;不但是人,连大牲口也住在下面,安全。
我笑着说你们这里的人幸福很,随便找块平地,就是一处别墅。老汉砸吧烟,哪有那么简单。挖地坑院也要选地方,还要看方位,要请看风水的,里面的窑洞给谁住,咋样安排,这些都是要讲究的,挖一院子窑,也得好几年。
确实,我看到的院子大门不是向南,就是向东。
我在村子里四处乱转,这里目前还住人的地坑院已经不多,有些收拾得很干净,搞着农家乐的生意,自住的已经不多。有一些地坑院里没有住人,养着鸡鸭。还有一些地坑院已经塌败,完全荒废了。
我以前去过半坡,看一些遗址,半坡人住的房子就是半地下的,到房子里都要往下走。南宋人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记载他去河南、陕西一带所见,“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在黄土地里挖地坑院,倒也是“天人合一”的典范。
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基本上到三原县的北头头了,和铜川市几乎挨着。村子据说有千年历史,地处渭北台塬地带,土层深厚,常年少雨,这里挖地坑院确实很适合。
柏社村里一处地坑院,是关中特委地下交通站所在地。1号地坑院旁边,有一个红色革命展览馆。前往革命根据地旬邑的马栏,铜川的照金,以及往革命圣地延安,这里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那么,建地坑院是不是也有防止土匪乱贼的安全需要?不得而知。
在平平的地面行走,可以看到从下面窑洞通出的烟囱。我想,以后这里的老百姓再也不会挖地坑院了,柏社村算是这里保存比较完整的了,按照这样的保护下去,还能有多长时间。
河南陕县的地坑院名气很大,吸引着全中国的游客,距离西安这么近的地坑院,该如何发展呢?
目前柏社村虽然还有一些旅游建设,但是,村容村貌还是比较原生态的,走着,走着,竟然还看到了“二师兄”躺在那里休息。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