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匈奴的由来
2、西周对戎、狄的同化
3、戎、狄对周王室的威胁
4、秦国,从与西戎的战斗中崛起
5、齐桓公北伐山戎;晋文公平子带之乱;与魏绛和戎
6、秦、赵、燕三国与戎狄的斗争
7、蒙恬筑长城、守北
1、匈奴的由来
在远古,人们聚族而居,广袤的东亚大陆,聚落无数,大陆的北方,游牧的部落也无数。
大概在三皇五帝时代,中国步入了部落联盟时代,聚落之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但实际上中国核心区还很小。那么在不远的北方,像现在的陕北地区、宁夏地区、山西北部、北京周边,各部落却不相统属。
然而这些部落又是中国的近邻,冲突自然时有发生,这时候以中国为第一视角叙述的历史,就把北方这些不友善的邻居视为野蛮人。
野蛮人也有称谓,据《史记》记载,北荒部落中,有名的有山戎、猃(xian)狁(yun)、荤(xun)粥(yu)。
当周朝人开始用诗歌记事时,《诗经》中就留下了不少跟猃狁打仗的诗句,比如“薄伐猃允,至于太原(非山西太原,而是甘肃固原)”,再比如“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
但这些却并不一定是匈奴。匈奴可能只是其中的一支。至于是哪一支,太史公有板有眼的记载了。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淳维之后,就是一笔糊涂账,反正到秦末汉初,统一戎狄各部的匈奴单于,一个叫头曼的,和杀了亲爹头曼的冒顿,是淳维的后代。
是不是呢?反正太史公说是,班固也说是,我们也只能跟着说是。
不过,考虑到匈奴各部落的根据地,是在固原、庆阳、大同、唐山北部,时常能到西安、洛阳串个门,太史公说的,自古以来,匈奴和我们是一家,倒也不离谱。
区别大概是这样:夏朝,是匈奴的堂叔;商朝,算是没出五服;周朝,把族谱拿出来,唉,我的十八辈爷爷和你的十八辈爷爷,祭祀爷爷,得拜同一个坟?
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
我们对匈奴熟悉的时候,是秦汉时期,蒙恬守北,白登之围,文景和亲,汉武拓土,孝宣扫平四分五裂的匈奴。
从这些斗争中,我们能得到最直观的印象是:这群人骑马!而马需要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打开地图看看,当时的中国核心区,也就渭河平原、汾河平原、华北平原北部有这个条件,再寻找,就得是河套平原、阴山南北的高原了。
而我们知道:渭河平原,那是周王朝的大本营;汾河平原,是周最重要的羁縻区,晋国首任国君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
所以,匈奴先祖在这些地方撒野,显然不太可能,甚至华北平原北部由白狄建立的中山国,在晋与燕的夹缝中也不得猖狂。那么,在这三个地方,我认为本质上是一种汉夷杂处的状态,当然,汉朝以前不称汉,那就华夷杂处吧。
猃狁、荤粥、山戎、狄、翟,等部落,可以统一归类为夷。
——当然了,夷的叫法也不一定妥当,夏朝时,核心区就现在河南巴掌大一块儿,称作诸夏,或者华夏,然后呢,河南人地域歧视,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狭义的夷,指山东半岛的人。
所以,河南人现在在地域歧视鄙视链的底层,说起来也是因果循环啊。作为一个河南人,我释然了。哈哈哈。
开个玩笑,回到正题:那匈奴呢,匈奴到底是干啥的?
《管子-匡君小匡》篇说,“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这个骑寇,据吕思勉先生说,当是中国极北小规模接触的匈奴,胡貉也是风俗习惯类似匈奴的极北游牧民族,区别大概是,匈奴偏西,胡貉偏东——冒顿统一匈奴各部时,第一仗打的东胡,大概就是胡貉延续而来。
综上,我倾向于认为,所谓的戎狄,是和中国核心区风俗、习惯、血缘一样或者至少非常接近的人,只不过没有动员起来,不仅没有动员起来,而且还时常发生矛盾。而匈奴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的异族,当中国政权弱小时,他们就南侵河套、晋北、北京一代,当中国政权强大时,他们就被摈斥到河外(相对河套),口外(张家口以外),关外(山海关北的东北地区)。
当然了,这不是考证文章,只是我的一种猜测,有多合理,没准过一年,我又换一种想法了呢。
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我不尽信史书,各位也别尽信我。
2、西周对戎、狄的同化
解决了戎、狄与匈奴的区别之后,鉴于同化发生的顺序,大抵由近及远,所以,我们先放下匈奴,讲一讲,周王朝如何跟猃狁、山戎、荤粥这些近邻打交道。
周王朝的祖先,据说是弃,又称后稷,后稷在尧、舜、禹时期都是中高级公务员;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音ku)继续当公务员,遇到了太康失国这种重大政治动乱,不窋铁饭碗丢了,沦落到夷狄之间,各位可以理解成政治避难。
——以上这是太史公的记载,问题很多,探究上古史之后可以拓展写很多东西,咱就不细究了。记住一个关键事件即可:先进文明华夏的中高级公务员不窋流落到了戎、狄,根据地称作豳,大概在今陕西省彬县、句邑一带。
如果我们对上古史略有了解,会知道,这种流浪,大概率不是不窋一个人,而是不窋一个大家族的集体迁徙。
于是,同化就发生了。
设想一下,这情景,像不像大英帝国的海盗们,开着船、带着枪炮,全世界开拓,遍地像狗撒尿一样插大英帝国国旗?
不窋迁徙,站稳脚跟,儿子鞠继续建立部落。鞠死之后,儿子公刘继位,这是一个文明输出的狠人。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这是《史记》的记载。在戎狄之间,公刘把夏朝的农耕文明尽数移植了过来,这不可能不对戎、狄产生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许多戎、狄的人民,都搬过来跟公刘的部族一起聚居。
《史记》载: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有奶便是娘。没办法,农耕文明,作为当时东亚大陆最先进的文明,种地、畜牧,才能有储备粮,有了储备粮,就能应付自然灾害,种群的存续就有了保障。
至此,公刘为周王朝建立这个创业大目标掘到了第一桶金。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落后文明总有顽固的卫道士,公刘一族不可能同化所有人。同时,公刘一族内部对农耕文明的坚持也并不牢靠,更多地是因人成事。
于是,公刘一死,好多代,同化与反同化大概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
最终平衡被戎狄、荤粥打破,他们看着周族攒的家底眼红,就来抢劫,这一点倒和匈奴是一个德性。
到古公亶父的时候,为了躲避与戎狄、荤粥的冲突,古公亶父带领部族,从豳向西南迁徙,到了岐下。
这个岐下,是《诗经》的说法,具体所在,考据甚多,但却没有确切的说法,大概在渭河平原西北部。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从山上走到了渭河平原,他们将从这里走向世界,灭亡商朝,建立周王朝。
爱种地的部落,有了肥沃的土地,如虎添翼。于是,周人再度大发展,渐渐地在渭河两岸建立起庞大的部族。
周文王、周武王都是狠人,自不必说。八卦很多、又好战的周穆王,西会王母,可能是中原政权统治者第一次西出玉门关巡视;东伐徐偃王,打到了徐州一代。与周紧邻的戎、狄不用想,在这一时期,很难有好日子过。
这一时期,他们的命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逃得远远的,逃到陕北打游击;一种是接受周王朝的移民安置,踏踏实实种地。同化就又深入一层。
但中华文明五千年,汉唐之盛,也没法一直扩张。兴亡无常,周穆王之后,周天子的控制力开始下降。
中国强,四夷宾服;中国弱,恶邻相欺,这是一种循环。
周在戎狄之间挣得发迹的本钱,终究要连本带利还回去,马上,周幽王还账来了。
3、戎、狄对周王室的威胁
周穆王之后,周的统治力就衰弱了。此消彼长,西北地区的戎、狄则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侵略中国,大本营在渭河平原西部的周王室自然首当其冲。
于是,到周懿王的时候,受不了了。受不了怎么办?跑路呗!
周懿王时期,迁都了。从靠山面水的渭河平原西部(这一块儿的古地理形势挺有意思的:陇山东麓,千水、渭水交汇,比陇山低,比渭河平原高,一大片高平地,堪称易守难攻,现在叫做蟠龙镇,红军长征时在这打过蟠龙镇战役)迁到了犬丘。
犬丘在哪呢?在现在咸阳市西郊,基本上离后来秦汉、隋唐的都城咸阳或者长安不远了。量化的话,向东跑了超过里。
但跑了也没用,渭河平原的西大门拱手相让,戎狄基本上想来就来。
后来周厉王时国人暴动,虽经周宣王励精图治短暂中兴,但周王朝衰落就像年A股五千点的飞流直下,多少救市,都付笑谈。
周幽王时,各位都听过,烽火戏诸侯。男人本色,宠幸褒姒没有错,种马康熙、种马乾隆的后世评价依然是圣主,但周幽王错在拿国家机器去换取褒姒一笑。明明可以霸道总裁推倒了事,却偏偏学屌丝做舔狗,周幽王的脑回路我是看不明白。
也不必明白了,周幽王马上又犯了见异思迁的贱。他有个王后,是申侯的女儿,为他生了个儿子,叫宜臼,已经被立为太子。但现在,幽王爱褒姒啊,褒姒也有儿子啊,于是后世百演不厌的戏码上演了:周幽王要废掉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但我们知道,这种事儿,八成要出乱子。因为太子不只是太子,他背后代表着庞大的政治势力。所以,太子党跟人吵架基本都会摆出一条:换太子,是动摇国本。
幽王要干的事儿,到底干成了:申后被废,太子被逐。这就惹怒了申侯,申侯就做了带路党,勾结缯部落、犬戎部落进犯周都,攻打周幽王,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走,周王室的财宝蓄积被抢劫一空。
然后是平王东迁,渭河平原出现权力真空,让秦国的先祖捡了便宜,下一节讲。
周王室到了我们洛阳后,基本上就是一个三等诸侯国的战力了,一度被春秋初期才崛起的郑国按在地上摩擦。周桓王在战斗中还被射了一箭,颜面扫地。
更悲催的是,从犬丘向东又跑了里,也无法完全摆脱戎、狄的欺凌:周襄王时,又发生了子带之乱。
是这么回事儿。周襄王他妈死得早,他爹周惠王就又立了个王后,史称惠后,惠后有宠,而且也生了个儿子,史称叔带。
母以子贵,惠王死后,襄王虽然顺利继位,但惠后与叔带的势力很大,让襄王倍感威胁,于是他打算搞掉后妈和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但最终,自己却被后妈和叔带先下手为强,搞掉了。惠后和叔带勾结了戎、翟,把襄王赶走了。最终周襄王还是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平定了子带之乱。
这个桥段是不是和褒姒之乱异曲同工?都是爱美人,爱屋及乌,或者干脆自己动手换太子,或者鼓励了太子对头势力的发展,最后党争都求助于外部势力,都削弱了国家的实力,给国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一个启示:政治稳定很重要。
4、秦国,在与戎狄搏斗的血与火中崛起
秦的先祖大业,母亲叫女修,是帝颛顼的孙女。有一次女修在织布,有只玄鸟生了一个蛋,女修吃了这个蛋,怀孕生大业。
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参与了大禹治水,有功绩。于是帝舜就赐给大费玄玉,又把姚姓女嫁给他。
这之后,大费就帮助帝舜调教鸟兽,因此被称为柏翳。
从柏翳开始,到商朝末年,蜚廉生二子,真正实现嬴氏的“一根藤上两个瓜”,分别为战国赵和战国秦的始祖,大致的谱系是这样的。
这期间呢,像为商汤驾车参加鸣条之战的费昌、鸟身人言为太戊帝驾车的中衍、为商帝国保卫西部边境(西垂)的中潏,都在商王朝发挥过重要作用。秦人的先祖,是商朝的贵族。
在商朝,荣宠百世,于是商灭亡时,恶来和飞廉都尽了忠,恶来被周武王以助纣为虐为由诛杀,戍守北方的飞廉在霍泰山自杀。
于是,他们的后代在周,就成了没落贵族。
不过,秦氏有门绝技则流传下来,是什么呢?养马!
飞廉两个儿子,一个恶来,一个季胜。
季胜这一支,到造父时,为周穆王贡献了几匹宝马,在西会王母、千亩之战和东征徐偃王之战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于赵城,后来发展为战国的赵。
恶来这一支,到非子时,在汧渭之间为周孝王牧马。非子放马放得好,周孝王一高兴,就拿出了一块儿地封了非子,这块地叫秦,嬴秦的秦即来源于此。
不过,这里得解释一下:非子并非恶来一支的正朔。
怎么说呢?非子他爹叫大骆,大骆娶了申侯的女儿,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成。按法理继承,成是正朔,非子可能是庶子,或者起码不是嫡长子。所以,才有周孝王自己拿出一块儿土地来封非子,不然非子直接继承大骆的基业就成了。
接下来,残酷的事情发生了。褒姒之乱时,大骆一族被戎狄尽灭,而远在秦地的非子一支(传到秦仲)则逃过一劫。
如果不是非子牧马封于秦,可能历史就改写了,恶来一支会在褒姒之乱时被团灭,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嬴秦了。
远在秦的秦仲躲过这一劫,却不代表就安全了。周宣王即位后,政局稍微平定下来,就任命秦仲为大夫,让他讨伐西戎。然后秦仲就战死了。
秦仲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大即位为庄公。然后周宣王马上又召集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配了七千兵,让他们继续讨伐西戎,这次打赢了。秦这块立足之地是保住了,周宣王又把大骆故地西犬丘一并封给了秦,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
庄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世父,是个有志气的,立志要为爷爷秦仲报仇,于是把继承权让给弟弟,也就是后来的襄公,自己则亲自带兵攻击西戎。
然后你猜怎么着?襄公二年,西戎把犬丘围了。世父带兵攻打西戎,结果世父也被俘虏了。过了一年多,西戎才把世父放回来。
再之后,就是申侯与西戎、犬戎联合攻下了周的首都镐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一代。周幽王被杀,周平王继位。
而秦因为离镐京更近,又感激周王室的栽培,所以冲在抗戎救亡的第一线。后来周平王东迁,还是秦襄公派兵护送的。
周平王东迁,意味着渭河平原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秦襄公因为救周有功,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又给襄公画了一个饼:“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襄公是死在讨伐西戎的路上的。襄公十二年,带兵打到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这个地方,去世了。
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继位。最早还是在西犬丘的西垂宫居住。文公三年,带着人向东打猎,文公四年,到达了汧水和渭水的交界处,在这里开始营建城池——这是秦在渭河平原打下的第一颗钉子,老秦人从陇上走下,开始开拓渭河平原了。
这之后,又经过了很多年、很多代的开拓。至秦穆公时,嬴秦基本上统一了渭河平原,接下来就是饮马黄河,与河东的晋、中原的宋争雄了。
秦穆公对东方的晋国,一直在玩离岸平衡,最后玩脱了。晋文公时,晋国崛起,秦国成了小跟班,东进遇阻,于是转而向西。
在西方,秦穆公得到了熟悉戎地地形人情的由余。在由余的帮助下,向西开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汉书-匈奴传上》是这么讲的: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於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镕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这就是大规模的同化了。陕北、陇山山脉东段这些山里的戎狄,基本上都受秦国的羁縻了。至此,可以理解为,曾经的华夷杂处变成了华裔主导。
5、齐桓、晋文作为中国盟主的抵御外侮
周王室衰落之后,迁都是影响最大的事情。结果,是渭河平原空出来,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秦人的创业尤其艰难,所以,单独写了一节。而作为东方传统大国,齐和晋,在周王室衰落无力抵御外侮的情况下,对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褒姒之乱后,中国东北地区的山戎也蠢蠢欲动。齐釐公时,山戎越过燕国去攻打齐国,齐釐公就在齐郊与山戎打了一仗。
又过了44年,山戎攻伐燕国——燕召公教化之后的燕国有点像宋,文明程度很高,战斗力却是只有5的渣渣。同样是在中国边境,与戎夷杂处,西边打出了赳赳老秦,山西打出了胡服骑射。北京人终春秋战国一直被欺负,就燕昭王时雄起了一把,还是被人逼到了角落里。
燕国打不过山戎,于是向当时的霸主齐国求救。于是齐桓公北伐,亲征山戎,灭了唐山和秦皇岛中间的孤竹国和令支国。这一战的意义,从后来看,大概奠定了中国东北边境必守山海关的态势,而战略前突,则沿着渤海岸挺进辽河平原建立辽东郡!
至于晋国称霸之时,外抗戎翟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文提到的,平定子带之乱。
最终晋文公出兵讨伐戎、翟,诛杀叔带,帮助周襄王复位,尊王攘夷,一举确立了霸主地位。
晋文公讨伐戎、翟之后是怎么安排的呢?他把戎、翟分散安置在西河圜、洛之间。圜、洛之间是哪里呢?渭河平原东段有洛水,注入黄河,可以认为是渭河平原的东大门。这一招,耐人寻味,这是把戎、翟当雇佣兵,替晋国守西境了。
另一层意图,则是把戎、翟安置在秦、晋两个大国之间看得死死的,丝毫不能动弹,除了接受同化还能干什么呢?
不过,戎、翟的大本营实际上都在秦晋的北部,晋文公安置的只是一部分侵入中国的。所以,平息子带之乱并没有彻底摆平晋国北部的戎、翟。
于是到晋悼公时,有了魏绛和戎。至此,北部的戎、翟才名义上臣服于晋。
而到了春秋末期赵襄子时,则干脆派兵越过代地西北的句注山,击破了戎、翟。从此代地成为赵国的自留地,赵国正式与北方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接触了——《汉书-匈奴列传上》云:临胡貉。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周代中国对西北、正北、东北外族的斗争进入了新时代。
6、秦、燕、赵三国对戎狄的斗争新形势
周代初建时,戎狄、胡貉、蛮夷环伺不提,核心区也是诸戎杂处。周公制礼,用一套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让周及其辐射区有了共同的信仰,同化了一大群内外杂处的戎夷。
周王室衰落后,又是一番情势,经过秦、晋、齐等大诸侯国的努力,将华夷杂处的疆域极度扩大了。同时,将传统华夷杂处的区域,大略变成了华夏主导、夷狄归化的情势。
而到了春秋末期、转进到战国时代,以赵襄子逾句注临胡貉为分水岭,华夏对外斗争进入了新时代。
这个时代,渭河平原及其辐射区、三晋及其辐射区、燕齐及其辐射区、楚及其辐射区,分别以秦、三晋、燕齐、楚为核心,基本上巩固了辖区统治,以强大动员力为标志,周文化的辐射同化臻于极矣。
当然,这其中,几大核心实力的动员力又参差有别,就不细说了。整体上,以这几个扛把子为主体,华夏的有效疆域空前扩大。在这种情势下,往后推百余年,秦、齐、楚、燕、韩、赵、魏就都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汉人!
我们看汉朝的对外战争,还会提到诸羌,但戎、翟、义渠、山戎却很少提及的了。
那么,当秦国传统戎、翟的西部和北部,三晋传统戎、翟的北部,燕国东北的山戎,都被逐渐同化,为华夏所用,则冲突的边界就不得已外扩了。
我个人并不赞成,华夏是一个扩张无度的民族,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只是,和平是打出来的。
周,戎、翟让我们没法安生种地,于是把戎、翟、山戎打服了,大家一块儿种地。这时候,又有了匈奴胡貉,让大家没法安生种地,没办法,只好打,打到横扫单于庭,刻石燕然山……
赵襄子逾句注临胡貉之后——
秦惠王到秦昭王时期,逐渐蚕食吞灭了义渠。于是,秦在西部和北部边境设置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修长城以据胡。
赵国呢,到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变革之后,赵国骑射雄于天下。向北攻破林胡、楼烦,从东到西,从代地,经阴山山脉南,至高阙塞,也修了长城,并沿着长城分别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
后来,到史上第一个抗匈奴名将李牧时期,守雁门郡,曾经大破匈奴,匈奴多年不敢犯赵边。
燕国地近东胡。他们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方式比较特殊,很有召公遗风。具体是这样的:有一个叫秦开的人,曾经在东胡当人质;这位是个有心人,关于东胡的风俗习惯、地理形势他暗暗察记于心。后来他回到了燕国,就带着燕兵大破东胡,史书记载“东胡却千余里”,李牧都没这么风光过!
击破东胡后,燕国在北部分别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个郡,并修筑了长城。
这时候,对新对手匈奴和东胡,分裂的中国,战略上只能采取守势。
这一守就又是百余年。
7、蒙恬守北,连接长城,防线连起来
秦朝刚建立时,北部的情势是:东胡强而匈奴弱,匈奴打不过东胡,就在头领头曼单于的带领下,向西北迁徙。
雪上加霜的是,秦统一了六国,秦始皇派蒙恬带着三十万精锐压到了北境。
蒙恬不光管打仗,还管修长城。秦始皇发动了几十万民夫,在蒙恬的监督下,把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连了起来,于是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
有高墙,有雄兵,十余年间,虽然秦帝国采取的仍是战略守势,但不管是匈奴还是东胡,都远远地躲到北边,不大敢招惹秦帝国北境。
而秦始皇和秦始皇意志执行者蒙恬的功绩,不仅仅是筑长城、守北境。
这两项大工程显然还有巨大的附加影响力。民夫要吃、住,军队要宿营,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基建需求。
我们上文提到的沿边十余郡,在战国时期,可能只是一个荒凉的小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经过秦帝国的经营,却真正地成为城镇,工商聚集。
此外,《史记-始皇本纪》里,多有“徙谪,实之初县”这样的记录,也就是在国家意志下,很多罪犯被发配到缘边地区,被动长期定居。
在冷兵器时代,有人不一定能守土,但无人一定不能守土,秦始皇和蒙恬初步解决了北部人烟稀少导致守备困难的问题。
不过,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秦帝国轰然倒塌,天下又是十余年动乱,在动乱期间,冒顿单于成为了匈奴的新领导人,并吞灭了东胡,匈奴统一了北方游牧民族。
中国与北方威胁最残酷的战争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