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陕北人文历史

你想象中的陕北是什么样?白头巾、扭秧歌、信天游,转九曲。

今天就带你走进陕北人的圈子[来看我]

陕北窑洞

黄土高原

我们所说的“陕北”,概指北括河套、南至渭北北山、西界子午岭、东滨黄河的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约当今天延安、榆林两市所辖地域。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基本特点是地貌千姿百态,地面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其中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沟谷。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洛川塬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此外,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从定边至窟野河横亘陕北西北部。陕北的历史与文化,正是在这片广袤苍莽的黄土高原上孕育成长的。

一、陕北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首先,陕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陕北大地气候温润,水丰林茂,是原始人类渔猎耕种的理想家园。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先后在无定河流域和北洛河流域发现了晚期智人的化石,这些古人类被分别命名为“河套人”、“黄龙人”、“金鼎人”,他们的体质已接近现代人,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特征,生活的时代约为距今三到五万年,这就表明,至迟在距今三到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陕北已经有古人类生息繁衍,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大秧歌

其次,陕北是中华民族圣地。《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地理位置,或说在汉阳周县,约在今子长县境内,或说在旧中部县,即今黄陵县。不管桥山在子长还是黄陵,总之都在陕北。辛亥以来到黄陵祭祀黄帝渐成风尚,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既是人文初祖黄帝及其部族活动地域,又是黄帝葬处,因此自然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据陕西省文物普查资料,全省共发现史前时期遗址余处,其中陕北的延安、榆林达余处,因此,黄帝陵所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是探索“黄帝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黄帝时代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无论是仰韶文化还是龙山文化,都可以在陕北找到相应的考古学遗址。在陕西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中,陕北均占有一半以上,而且既同关中周边同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又显示出许多地域性特点,如数量较多的石城堡、窑洞式的民居和大型聚落、极具地域特色的三足陶瓮和大量精美的玉器等,近年来还发现有夏商时期的遗存,有着从史前到夏商的文化发展序列。神木石峁规模宏大的石城遗址、祭台和大量精美玉器,向我们透露着文明前夜的信息。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代文化,在陕北都有大量的相应遗存。陕北考古工作的开展,加之传统文献的记述和学者的考证,使我们对陕北是黄帝及其部族的发祥地这一认识更加自信。

再次,陕北是革命圣地。陕甘宁边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领导下建立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保留下来的唯一的根据地,成为南方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央所在地长达十三年之久,其中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的奠基时期。

最后,陕北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从先秦时期的黄帝、大禹、伏羲、晋文公重耳、荆轲,秦汉时期的扶苏、蒙恬、李广,魏晋时期的赫连勃勃、苻坚、花木兰,唐宋时期的折家将、杨家将、韩世忠、范仲淹、沈括、杜甫,到明清时期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李娓娓,近代以来的杜斌丞、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等等,他们有先圣先哲,有将帅士卒,有文臣武将,有叛臣暴徒,有须眉男儿,亦有巾帼红妆,但无不璀璨夺目,在陕北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痕迹。这些极具特色个性的陕北人物,构成了陕北历史文化的多彩画卷,诉说着陕北历史的跌宕起伏。

二、陕北有厚重的人文景观

秦汉时匈奴强盛,陕北成为中原王朝门户,之后陕北渐成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往来的主要场所。中原王朝为了防御与用兵,在陕北修筑了长城、直道、烽燧、堡寨等军事设施,使得陕北呈现出浓厚的军事文化色彩,其中唐宋以来的大量堡寨奠定了陕北社会城乡聚落的大致格局。尤其是秦时修筑的长城与直道,最终定格为陕北大地的历史坐标。长城主要有战国长城和明长城,战国长城又有秦魏两国之分。秦国北部长城即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年)为抵挡胡人入侵而修筑的,西起甘肃临洮,取西南东北走向,经陕北吴旗、志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向北到达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沿岸的十二连城。经考古调查,这条长城线路在志丹县北,经靖边向东,再经安塞、子长、子洲、绥德折向北,再经米脂至榆林鱼河堡,还有一条支线。由于风沙掩埋及风雨剥蚀,秦长城遗迹保存较少。年6月,省考古研究院在神木县西沟乡一带发现墩台遗址4处,经初步确认系战国晚期秦长城遗址,该发现为秦长城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魏长城即魏惠王十九年(前年)所筑的河西长城,当时为防御秦国,先后两次从华阴起修筑长城,北上到韩城黄河边,其中的一段就建在黄龙县范家卓子乡与澄城县交界线上。在陕北富县,还发现了一段东南至西北走向、全长约22公里的战国长城,如陕北许多地段的长城一样,目前对于其性质并不明确。

延绥镇长城要塞

明长城也称边墙,陕北段属延绥镇长城,大规模的修筑共有两次,即成化九年(年)修筑的二边和成化十年所筑的大边。两道长城的走向已经基本清楚,均自内蒙古准格尔旗延入陕北的府谷,向西南,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吴旗、定边,进入宁夏盐池县,其中定边西部的大边长城分为内外两重,保存较好。

秦直道,按照史念海先生的观点,南端起始于泾、洛两河分水岭子午岭南端的秦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循子午岭山脊西北行,至今甘肃定边一带,再经鄂尔多斯高原,转趋东北,越过黄河,至秦九原郡治九原县(内蒙古包头附近),沿途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已经确定的秦朝县级以上行政设置。靳之林、王开等学者所复原的直道路线,则基本上都是通过或贴近秦汉上郡的肤施、阳周两地。东线说和西线说的学术争议中,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在明研究员主持发掘了秦直道富县段,取得了重大发现,该考古项目也高票当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古驿道

古驿道和烽火台也是陕北特有的人文景观。宋明两代的驿道在陕北目前可以勾画出的有两线,一是延川-延安-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一是清涧-延川-延长-宜川-洛川,两线共发现烽火台余座。这些烽火台多建于河谷两侧高地上,一般相距1.5至3公里,台体多为黄土夯筑,呈方锥台形或圆锥台形,底边或底径一般在6至12米之间,属宋绥德军、明延绥镇通往关中的主干驿道及其支线上的附属设施。这两条驿道西侧的甘泉、志丹、吴旗、安塞、子长等地,主要沿洛河、延河、清涧河上游及其支流周河、杏子河、西川河、永平川等河谷,还分布有宋代驿道上的烽火台余座,这些烽火台大多自东南向西北延伸,指向宋夏边界,线上还存有不少北宋防御西夏的军事寨堡遗址。富县葫芦河和定边东川河两线的烽火台,则分属宋明两代陕西鄜州至甘肃庆州(今庆阳)、陕西定边至甘肃环县驿道上的附属设施。

烽火台

陕北人文景观中,还有众所瞩目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墓室壁画。陕北是汉画像石的富集地之一,目前,已有榆阳、神木、米脂、绥德、吴堡、清涧、子洲、靖边等8个县区出土有汉画像石,共存汉画像石九百余块。目前发现的画像石大都集中在东汉中期永元二年(90年)到永和五年(年)之间,即东汉政府统治这里的时期,没有如河南和山东汉画像石一样的发生、鼎盛、衰落的完整的发展轨迹。翦伯赞先生认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正因如此,汉画像石“是一种最具体、最真确的史料”,“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陕北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包括反映农业、畜牧业、狩猎、出行宴饮、建筑、日常生活、舞乐百戏、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在内的八大类,尤其是表现当地农牧业生产、充满田园情趣的画面大量出现,这在全国各地的画像石中独树一帜;伏羲女娲、西王母及众多祥禽瑞兽、花草树木等造型无不活泼生动、瑰丽奇伟。作为汉代画像石遗存的重要地区之一,陕北汉画像对于整体认识汉代陕北的社会面貌、社会生活、农业生产、民族问题,以及汉代陕北地区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精神状态、民俗事象等,具有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价值。

汉画像石

陕北近些年发现的墓室壁画,也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