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郭沫若发的一篇文章,让陕西14个叫了千年的地名被改
文人的力量有多大?提笔安天下,有的时候,一篇文章在特定的情况下会爆发出非比寻常的力量。
地名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能通过地名联想出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说起常山,我们就能想起赵子龙,谈起梁山,我们就能想起一百零八好汉,当然这都是传记中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名和历史人物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不过没有什么事情都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地名也会发生改变,有的地方改变了名字后会让大家感觉很舒服,但有地方改名后就让大家感觉并没有那么舒服,比如我们今天说的陕西西安,以前叫做长安,寓意长治久安,多好啊,但是因为政权变更等等原因,导致名字发生改变,而且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西安这个称呼,改不回去了。
一般情况下地名想要更改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并不会大规模的改地名,但是郭沫若曾经的一篇文章让陕西多地的地名都发生了改变。
地名改革
在上世纪70年代,郭沫若的一篇《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引起的轩然大波,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
郭沫若在社会上还是有些影响力的,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这人在感情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才华还是有的。
郭沫若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文字改革的阶段,他这篇文章中将日本在文字改革方面的情况介绍了一下,并提出文字改革对国家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其实这并非是他第一次提出简化汉字了,早在民国时期,众多文人就一直在呼吁,将汉字拉丁文化,这样能和国际接轨,更好的获取知识,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郭沫若现在就是重提,并且给出了实质的建议,先将那些含有生僻字的地区,改成比较简单的同音字。这样的要求提出来后,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抵制,一种是支持。
支持他的人大多是民国时期残存的学者,他们不断给国家写信说明其中的“厉害情况”,最终得到了回复。
在年9月10日,也就是郭沫若发表文章4个月后,政府部门作出了行动,出台了《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汉字地名改革得到落实。陕西的十四个地区就做出了改变,延续千年的名字就这样被更改:
“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郿县改为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醴泉县改为礼泉县,商雒改名为商洛”
郭沫若要负主要责任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当时的大方向就是这样,年的时候汉字第一次简化,让文盲率大大减少,让很多人尝到了甜头,于是年提出二次简化汉字的提案,最终提案通过,这些文人不过是顺水推舟。
但是这样的做法确实让很多地方失去了原本的意味,最惨的估计就是兰陵被改成枣庄,没有一点内涵,希望以后地方改名的时候还是慎重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