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3/116040.html6月12日,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之一的“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论坛,在主场城市重庆举办。现场专家们分别从文物保护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播、考古、石窟寺保护、文物科技创新、博物馆融入学校教育等角度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文物之声将此次论坛交流探讨整理出“专家说”系列推送,本期推出——中国石窟寺保护成果与思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所长、研究员李黎(一)我国石窟寺基本情况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集中展现了宗教的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辉煌成就,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门类中,我国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包括莫高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此外,还有乐山大佛、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彬县大佛寺、飞来峰造像等世界遗产中的石窟寺。我国余处石窟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重点石窟分布于甘肃、山西、河南、重庆、四川、山东和新疆等地区。我国石窟寺开凿始于公元3世纪,盛于5-8世纪,并一直延续至17世纪,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向南传播。重要节点分别为:①公元3世纪新疆古龟兹的克孜尔佛教石窟寺;②公元4-5世纪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天梯山石窟;③5世纪末以洛阳和邺城为中心的龙门、巩县石窟群;④6世纪末至9世纪初洛阳龙门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⑤9-17世纪川渝和陕北地区的石窟寺。中国石窟寺发展脉络清晰、分布广泛、体系完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开放包容,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见证。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石窟寺集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于一体,价值体系完整,内涵深厚;另一方面,石窟的结构复杂、形制多样,蕴含了选址、开凿、营造等工程地质的自然科学智慧和人文思维。石窟的价值挖掘与传承、保护与利用具备技术引领和示范条件。我国石窟寺保护经历了70余年、四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包括以考古美术调查为主的调查阶段、环境清理与除险的整治阶段、以四大石窟保护加固工程为代表的综合保护阶段,以及当前的预防性与抢救性并重的阶段。数辈人的努力下,我国石窟寺保护逐渐建立起了包括价值、现状、病害和管理等在内的评估体系,先进的科技方法被逐渐应用到石窟寺的勘测、调查、检测和监测等方面,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逐步确立等,石窟寺保护内容正在不断充实、完善、提高。在石窟寺科技保护方面,从上世纪60年代的莫高窟加固工程、云冈石窟三年加固工程、龙门奉先寺维修以及大足石刻治水工程,到近年来的川渝石窟保护专项,不断提升了石窟寺科技保护水平,形成了“坚持前期研究为先,并贯穿到治理全过程”的基本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最近科技部实施的国家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涉及到石窟寺保护研究的项目,有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进来,说明社会对石窟寺的保护越来越 1.石窟寺保护任务艰巨石窟寺调查结果表明,裂隙、风化、渗水和生物病害等是我国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中小石窟的危岩体发育,岩体失稳具有突发性,很难实现提前监测预警,岩体稳定性隐患成为我国石窟寺面临的主要险情。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监测、环境监测、游客承载量评估、安消防建设以及展示利用工作仍不完善,中小石窟的保护工作基础更加薄弱,短时期内全面消除中小石窟重大险情任务十分艰巨。2.石窟寺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石窟寺安全与日常管理是我国中小石窟保护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安防设施设备存在覆盖不全面、设备设施老化、运营状况不良的现象,石窟寺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3.石窟寺专业保护机构和人员不足石窟寺的保护发展缺乏稳定的队伍和专业的机构支撑,是当前石窟管理水平与保护技术专业化水平不足的关键因素。中小石窟在专业机构和人员方面面临的困境更加显著。因此,建立健全石窟寺专业保护机构、加强保护技术专业化水平,成为当下我国石窟保护利用工作的重中之重。石窟寺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体系完整、发展脉络清晰,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内涵深厚,对于展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中华文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文化特质,具有重要意义。石窟寺的保护利用要统筹考虑文物保护、考古与艺术、地质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构建石窟寺保护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最后,希望全国同行能精诚合作、矢志不渝,讲好石窟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华文化,切实发挥石窟寺在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传播中的显著作用。
来源:文物之声编辑:甘婷婷审核:何薇
-END-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