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起点第一佛彬县大佛寺

白癜风可不可以根治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908/4467180.html

彬县大佛寺,世界遗产,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年)所建,原名庆寿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年大佛寺石窟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彬县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大规模开凿始于唐初,贞观二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此后,历代多有重修。

全寺因山起刹,依崖凿窟,雕石成像,共孔洞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40米长的东西向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处,造像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大佛窟

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佩带,趺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形肃穆端庄,雄伟传神。

侍立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形各异的小造像余座。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形艺术中的一大宝库。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公元年。大佛窟西壁又有宋仲宏游庆寿寺诗云:“葡萄蔽野果连山…来游共记宣酥日,访右重寻正观年…”,诗中之“宣酥日”,即为“宣和日”,“正观年”即“贞观年”。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说明大佛寺确实开凿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另外从开窟的形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龛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现在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两侧窟群

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为中心柱室结构,由3个相连的小洞组成,两边较深,中间略小。窟中造像有余尊,除少数为立体外,大部分是浮雕。四壁各龛内,大多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主像为弥勒佛造像。各龛里的菩萨造像,呈现优美的大“S”造型,形象千姿百态,大多袒胸露腹,飘逸飞动,如歌如舞,反映了唐代自由开放的社会时尚。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线连缀而成,有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窟中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像,余为其弟子、菩萨、力士、金刚等造像。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之一是文殊菩萨,他稳坐于狮背上双圆莲瓣中,气势十分威武。狮子造形极富魅勿,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在大佛窟以西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造像以丈八佛为主,高7.5米,两旁侍立菩萨均高5.8米,共有各种造像尊,风格古朴凝重,大多破坏严重。

修行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护楼

护楼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共5层,高38米,起着保护大佛窟的重要作用。护楼采用因山起刹,依窟造楼的原则,结构奇巧,气势恢宏。

下部两层由砖石砌成,坚固而宽阔,两边修有石阶可达平台。底层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高9米,中间有砖砌甬洞可进出大佛窟。第二层长宽均较底层略小,正面有砖砌拱洞3孔,可正面瞻仰大佛,昔为僧人参佛诵经之地,今为游客观赏拍照之处。

两层基座之上,是两层木构绕廊楼阁:第一层上建有献殿及楼台,近可俯视大佛雄姿,远可眺望山川风光;第二层上有小厅及楼台。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两边有木阶可助登临。最上一层为飞檐式六角楼顶。斗拱交错,檐牙高啄,中央高悬“庆寿寺”匾额。

题刻

据清末金石家叶昌炽在《邠州石室录》中载,大佛寺千佛洞、罗汉洞“有唐刻22通,宋刻64通,金刻1通,元刻15通。”除此而外,还有叶昌炽未及考察的唐刻1通,宋刻1通,明清题刻73通。这些题刻,就时间而言:上迄大佛寺建成之日唐代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下至清末。就内容而言:唐代以简单记叙为主,多叙造像经过;宋代文字洗炼,多记登临盛况;元代文字也简,简述装像过程;明清篇幅较长,侧重描写古刹风光和抒发游历感触。就书法而言:唐代多中楷工笔,字体稍小而工整;宋代多楷书,兼有行、隶,字体较大;明清行书为主,字迹清楚;各代不乏佳作,尤以唐代功力最深。

历代题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书法、雕刻价值。其中一些题刻尤为珍贵,譬郊,《大佛造像题铭》上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2个大字,揭示了大佛寺的建成时间;《高叔夏造像》《应福寺西阁功德记》等题刻,说明了“唐为应福寺”,“至宋安、宋唐辅题名始书曰‘庆寿寺’,何时改题未详”的重要由来;《宋仲宏题诗》,反映了“当时得萧瑀,忏悔释氏投”的建寺原因。这些非常重要的题刻,是揭示大佛寺历史的宝贵资料。

大佛寺的故事

大佛寺并非为佛建为的是告慰战亡将士

  大佛寺石窟究竟修建于何时,又是因谁而建呢?在大佛寺的主尊大佛背光左下角内外匝相交处,有一竖行铭文: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这也明确了大佛洞完工的具体时间。而何时开始修建,史料无记载。那么,大佛寺又因何而建呢?小龛上有“武圣皇帝平薛举时所置也”的字句,显示开窟建造与李世民平定薛举有关。据史书记载,“高祖武德元年,六月癸未,薛举寇泾州,以秦王李世民为元帅,将八总官兵以拒之。”相持不下之际,李世民因病回京,唐军将领殷开山与薛举会战于浅水原(今长武县西北五里),唐八总官兵皆败,十万将士战死六万,死伤惨重,其中名将众多。薛举乘势直取长安之时,却因病身亡。李世民病愈重返前线,与薛举之子薛仁杲相持60多天后,决战浅水原,大获全胜,斩首级数千。为了安慰生者,告慰死者亡灵,佛教安抚众生、超度亡魂的宣示给了李世民启示,决定在此造大佛以超度阵亡将士。而其中主尊大佛的模样与以往大佛大为不同,该大佛独具一副伟男子、大丈夫的阳刚之气与霸王之气。当地传说是以李世民形象为雕塑原型,有专家认为有一定可信度,但传说终归传说,不能完全把传说当史料来看。

李白狂草书“觉路”

  进入大佛寺石窟,最先看到镶嵌在明镜台下方石壁上的“觉路”二字,据说“觉路”二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所写。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年),29岁的李白崭露头角,首次进京,开始追求功名仕途之行。但仕途上却不得志,遂前往彬县探望时任邠州(彬县古称)长史的族兄李璨。然而李璨对他这位白身布衣之弟冷漠相待,李白深感世态炎凉之悲。一日早起,寒霜满地,李白将仅剩的几两碎银取出,付了房钱,要份热饭吃了,随即上路,午间到达大佛寺(当时为应福寺)。见一石洞中走出一僧人,以佛礼相迎,问道,“施主可是觉者青莲?”李白大惊,急忙答:“学生正是”。僧人笑道:“贫僧高智,在此恭候居士多日。”说毕将李白迎入石窟僧房,摆素斋接待,二人对饮数日,瞻仰佛容,谈论佛道,多次谈及“觉者”意境。临行前,高智设宴饯行。李白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中,忽见大佛座后白光一道,亮如白昼,引他步步前行。行进之中,心中什么烦恼忧愁尽消,阵阵轻松。光照继续向洞中延伸,他的心情步步畅然适宜。放眼望去,前方似有张旭草书“觉路”二字,在飘然亮光之中,忽隐忽现,他直扑而去。回头一看,高智将一只饱蘸浓墨的抓笔顺手递来,李白接笔在手,不假思索,就在案中白纸上写下了“觉路”二字,然后掷笔上路。李白走后,高智看着李白醉写的“觉路”二字,不由大呼:“果然神笔”。便叫来正在凿石的石工,请他们照原字描拓,刻凿在青石板上,最后嵌入大佛洞门之上。

大佛右手无名指缘何指向泾河

  据专家介绍,大佛寺高达20米的大佛,是陕西第一大佛,也是中国的第四大佛。

  在人们见到大佛时,不由得会发出疑问,面向泾河的“大佛”右手无名指很奇特,伸出并指向泾河,这有何用意呢?大佛寺博物馆的人介绍,这里还有段传说:有一年,泾河突发特大洪水,庄稼冲毁殆尽,百姓叫苦连天,大家焚香叩头,求佛免灾。大佛轻抬右手,伸出无名指,滔天洪水立即退去,谁知大佛手刚放下,水又暴涨,为了永绝水患,大佛的无名指就一直指向泾河,从此,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年8月,德国文物专家在实施中德合作项目大佛寺文物保护工程时,在大佛顶部发现一行文字:“至顺四年(年)六月二十六日泾河长至寺里水……”,查《资治通鉴》第页:“是月大霖雨,京畿水平地丈余,泾水溢,关中水灾,黄河大溢”。与民间传说相吻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