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报道错了,不是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

单于庭≠龙城

7月18日,蒙古国国立乌兰巴托对外宣布,在乌兰巴托以西多公里处,经过多年考古发掘,确认了匈奴单于庭“龙城”的遗址。

关于匈奴,再次成为热点。

但是这个热点题目说的并不准确:单于庭和龙城并不是一个地方。

龙城是匈奴的祭祀之地。单于庭是单于的王庭。就像紫禁城中,乾清宫和太庙一样,两者的功能不能一样。

简单说,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盛单于就到那里。因此,王庭也就是变动的。同时,王庭也因单于争位和与汉战斗情形而变动。像汉武帝元狩元年(前)漠北之战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也就是说,王庭迁到漠北了。但龙城是固定不变的。

但要注意,蒙古的学者并没有说错,只说是“龙城”、政治中心,而没有说单于庭。

龙城遗址

新闻报道为图热点,但也不能怪记者,因为匈奴王庭和龙城自古以来都没有搞清楚。

没有自己史书的北方民族

匈奴历史,包括之后的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历史搞不清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没有自己民族的史书。不像汉族有着完整的史官体制和史料文献保存体系。不光没有史书,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

2、没有固定的居所和绵延不断的文明。匈奴、鲜卑等都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既有冬、夏的迁徙,也有草原变动的因素。像今天的新疆,仍然有游牧民族,他们也是逐水草而居的。

同时,匈奴兴盛年,之后鲜卑、羯、突厥、契丹、金、蒙古等代有更迭,部落攻伐、名称变迁。现在我们只能从我国历代史书中找寻其蛛丝马迹。

匈奴前传

在汉武帝时候,匈奴的历史,已经不能完全知道。

司马迁根据史书记载,梳理了冒顿单于之前的匈奴历史,这就是《史记·匈奴列传》第一部分的内容。

1、匈奴源起

司马迁说,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夏后氏就是夏禹的后代。

《汉书音义》说,匈奴的始祖叫淳维。

《史记索隐》记载,张晏说,淳维在商朝的时候跑到了北边。

乐产的《括地谱》说的更详细,夏桀无道,商汤灭夏。夏桀的儿子獯粥带着夏桀的很多妾,就跑到北边,成了游牧部落。

2、匈奴别名

据注《史记》的服虔说,在秦朝以前,匈奴有很多名称。

尧的时候叫荤粥,商朝时候叫獯粥,周朝时候叫猃狁,秦以后叫匈奴。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对匈奴在秦以前的别名作了梳理,认为商朝时叫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叫猃狁,春秋叫戎、狄,战国叫胡。这些都是匈奴的别种。

3、匈奴之前的部落

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即部落之间相互攻伐,逐步融合而成。

司马迁说,在尧舜以前,北方的民族有山戎、猃狁、荤粥等不同部落,部落名称不同,但都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定居的城市,也不耕作,没有农田。

游牧民族以牲畜为生,牲畜有马、牛、羊。汉地没有的牲畜,有橐、驴驘、駃騠、騊駼、驒騱。这些都是像驼、像马一样的动物。

虽然居无定所,但各个部落之间有自己的领地,彼此之间有认同的势力范围。

4、匈奴之前部落的习性

游牧民族最重要的靠骑马。

这些部落比较善于骑射。

骑射从娃娃抓起,小孩子就要学习骑羊,引弓射箭,练习捕飞鸟、老鼠;少年就学习射狐狸、兔子。捕获动物,作为食物。长大成人之后,都有勇力,能弯弓,成为兵丁。

这些部落的习性是没有战争的时候就射猎禽兽捕食,一旦战起就相互攻伐。

他们兵器,弓箭之外,还有短刀、短茅。

战斗时候,有利可逐,就进攻,战势不利就赶紧撤,不以为羞耻。司马迁说:“苟利所在,不知礼义。”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礼义廉耻,唯利是图。

这些部落都是肉食动物,只吃牲畜和打猎来的肉,衣服是用动物皮革做的,铺的和被子也都是动物的皮革。

由于这些部落靠射猎和攻伐生存,所以部落的权力集中在壮汉身上。谁有力,谁吃得好。“贵壮健,贱老弱。”

由于这些部落没有礼义廉耻,所以,父亲死了,儿子会以后母为妻;兄弟死了,其他兄弟都以嫂子为妻。他们也没有姓和字,只有名。

综上所述,匈奴是到战国末期和秦朝形成的统一部落,在这之前,匈奴各个部落处于混战状态,相互之间有各自的领地,部落名称并不相同。

夏至秦的匈奴简史

商朝——周朝的先祖公刘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西戎与公刘毗邻而居,在北边。

经过三百年,西戎攻打周朝的先祖大王亶父,周南迁之岐(今陕西凤翔)。

周文王曾攻打犬戎,也就是西戎。

周朝——周武王伐纣后,将西戎流放到泾水和洛水之间。犬戎给周朝进贡,称为“荒服”。

周穆王时候,攻打犬戎,获得四白狼、四白鹿。

周幽王时候,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当时的申侯就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之下杀了周幽王。由此,犬戎的势力范围到了泾水和渭水之间。

东周——秦襄公救周平王,周室动迁,周平王将西边封给秦。秦襄公又攻打犬戎,迫使犬戎退回到岐山。秦国成为诸侯。

秦襄公之后的六十五年,山戎越过燕国,攻打齐国。

齐桓公时候,山戎又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北退。

周襄王时候,为了攻打郑国,娶了戎狄之女为后,两项联合攻郑。不久,周襄王又废了狄后,狄后就与周襄王的后娘和弟弟叔带联合,以戎狄之兵攻洛阳,三人为内应。周襄王于是跑到郑国,叔带自立为王。戎狄也趁机南迁到秦晋之间。晋文公为称霸诸侯,又灭了叔带,攻打戎狄,周襄王重新归位,戎狄再次北撤。

春秋——春秋战国西边和北边的诸侯,都与戎狄相互攻伐。

晋文公时,戎狄在河西、洛阳之间的部落,叫赤翟、白翟。

晋国的北边,戎狄的部落有,林胡(今呼和浩特西南)、楼烦(今呼和浩特南)。

秦穆公时,得到戎狄人由余的帮助,臣服了西戎八个部落。这八个部落散居在陕西、山西,分别是绵诸、绲戎、翟、(四者在陇西,也就是甘肃一带),义渠、大荔、乌氏、胊衍(四者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

燕国的北边,戎狄的部落有东胡(今内蒙古东部)、山戎(今辽宁)。

直到这个时候,戎狄“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今天先写到这里,回家吃饭,明天继续。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