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首诗,尤其是首句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如果按照现在经常使用的夏历来看,七月开始立秋,天气慢慢转凉,很不符合“流火”的性质,所以现在很多把“七月流火”解释为“七月火星西沉,天气开始转凉,九月天气大凉,开始添置衣物。”这种解释已经流传了很多年,具体始于什么时间,已经考证不出来了。我猜测很可能始于西汉,具体什么原因,我后边在说。
但是我始终怀疑这种说法一定对吗?我们现在使用的夏历是最早开始于夏朝,一直流传至今,但是流传的中间是有变化的,比如商、周、秦三朝用的都不是夏历,最确切的应该说是夏历发源于夏朝,受到广泛使用开始于汉朝。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那么商、周、秦用的是什么历法?其实和夏历类似,只不过把正月提前了,商朝历法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二月,周朝历法是夏历的十一月,秦朝历法正月是夏历的十月,到了汉朝才恢复了夏历的原始面貌,然后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的干支历法统一都是以夏历的正月为“寅”月,十一月为“子”月,也是受起源周朝的《周易》影响,因为夏历的十一月是周历的正月,所以使用《周易》记事,必须遵循周朝的历法,以正月为“寅”,十一月为“子”。所以周历的七月也自然为“午”也是夏历的五月,公历的六月。
《诗经·豳风》是流传于周朝时期的民歌,所以那时的七月是夏历的五月,也就是公历的六月。公历的六月怎么可能火星西沉,天气开始转凉呢?所以现在流传对“七月流火”的解释是很值得商榷的。我开始时候说过这个解释很可能始于汉朝,也是因为汉朝恢复了原始夏历的使用,他们发现七月天气开始转凉,并不符合“流火”之意,所以解释为“七月火星西沉”之意,而汉朝之后一直沿用夏历,所以,一直以来对这个解释都没有太大的异议。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人对火星的称呼一直都是“荧惑”,《吕氏春秋·制乐》中就记载了宋景公时期的一次荧惑守心的现象。所以说“七月流火”解释为“火星西沉”也是不妥,周朝时期并没有“火星”的说法。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还有一种说法是《豳风》中的“七月”和“九月”指的是豳历中的七月和九月,这就更不可能了,周朝发源于西岐也就是现在陕西岐山县那一带,豳风是周朝流传于豳地的民歌,在今天的陕西旬邑、彬县一带,也是周朝的发源地之一,在当时各个诸侯国统一使用周历的情况下,作为周朝发源地之一的豳地不太可能不使用周历的。
所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陕西彬县那一带公历的六月天气炎热如流火般炙烤,公历八月天气转凉人们开始添衣加物。这首诗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由于年代久远,历法、时令和今天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研究诗经不能仅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更要结合当时的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仅这一篇《七月》研究之时便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耗费很多精力仔细揣摩,切不能一概以蔽之。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