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9094.html周至县,旧作盩厔县。传世文献对于盩厔县县名的含义多解释为“山曲曰盩,水曲曰厔”。义即盩厔县县名来源于本地区山环水绕的自然地理景观。实际上,盩厔县县名的含义可能与周先公“公叔祖类”之名诸盩有关。随后经历了人名—地名的演变过程,由此看来,“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的解释可能是有问题的。周至;盩厔;诸盩;周先公;山曲水曲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年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盩厔改为周至。盩厔县初置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汉书·地理志》“右扶风”下有“盩厔”,班固自注云:“有长杨宫,有射熊馆。”并未涉及盩厔之名义。直到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载:“盩厔县,汉旧县,武帝置,属右扶风。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一解释似乎反映了盩厔县域具有山环水绕的自然地理景观。暂不论其对与错,李吉甫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宋代成书的《集韵》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广韵》山水用字互易,曰:“盩厔,水曲曰盩,山曲曰厔。”《资治通鉴注》:“山曲曰盩,水曲曰庢。”元代的《类编长安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寰宇記》亦曰:“山曲曰盩,水曲曰庢。”明代的《大明一统志》《林登州集》;清代的《大清一统志》《说文解字注》;当代的《汉语大词典》,都相互引用,沿袭李氏之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盩厔”有了进一步的解释,称“即周旋、折旋字之假借也。”清代学者王先谦解释为“盩庢与周折同音。周旋中规,折旋中矩。”折旋,即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实际上,“折旋”可能是指作直角拐弯式的围绕着行礼的一种方式。因此“折旋”本身不是一种礼节,是一种行礼的移动方式。这种行动的轨迹是有直角、或角度的拐弯的,而不是圆周式的。据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其卷一引元欧阳玄诗:‘先生去隐齐堂村,境趣佳虑如桃源;西出都门二百里,山之盩厔水浩亹’”这一解释更能说明,盩、厔二字是形容环绕、围绕的不同路线形式,即盩是无角度的圆形的围绕;厔是有角度转折的围绕。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有的人却说“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了。也就是说,盩、厔二字都可以形容山和水的走势,只不过盩由于是圆形无角度的,故更多地形容河水的流动;厔由于是有角度的突转,故更多地是形容山势。当然也有和缓圆转的山势,也有突然转折的水流。如前所述,相关史地著述大多认为“盩厔”地名的得来,是缘于该地区山环水绕的自然地理景观。如《通典》对“盩厔”的解释是“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又宋代成书的《长安志》称“盩厔县,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元代的《类编长安志》亦云盩厔县“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为名。然而,这些解释都是来自于唐代李吉甫。可以说这是有关盩厔语义解释的一种由来已久的意见。问题在于符合这种山水曲转、环绕的地貌可以说很多,为什么唯独盩厔县如此称呼呢?实际上,盩厔地名的含义可能与周先公的人名有关,有关这一点,笔者试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给予论证。先秦时期,地名与人名、族名有互用的现象。地名盩厔或与周先公“公叔祖类”之名诸盩有关。《礼记》载“大王父,曰诸盩。”大王就是古公亶父,其父便是公叔祖类[公祖类有多种说法,《世本》称公叔祖类为“太公组绀诸盩”,《史记·三代世表》称公叔祖类为“公祖类”,皇甫谧则说公叔祖类名叫“公祖”,一名“组绀诸盩”,字“叔类”,号“太公”。],或称公祖类、祖类等。《集韵·尤韵》载“盩,诸盩,周先公名。”周原甲骨文H11:84云“贞:王其祷,侑大甲。册周方伯盩,思正不佐于受。有佑。”其中“周方伯”是封号,“盩”是周方伯的私名,二者当连读为“周方伯盩”,范毓周认为盩方伯盩就是周人的仙君祖神太公诸盩。至于厔字,传世文献或作“至”、作“庢”,如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山曲曰盩,水曲曰庢。”则与“室”有关,据《玉篇·厂部》记载“厔,室也。”按周制,建室先建庙。《礼记·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由此,盩厔或可解释为盩庙,即与作为人名或地名的盩有关的庙室。盩庙的修建,与周人早期的活动密切相关。盩厔县在早周时期,植被茂密,资源丰富,周人南渡渭水,常来此地获取生产、生活所需品。《诗·大雅·公刘》云:“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漆水就是今天流经麟游、乾县、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沮水就是武功县境内与漆水汇合注入渭水的湋水。《史记》正义说,“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汉代的漆县包括今天的麟游、彬县、乾县的一部分,公刘沿麟游、乾县境内的漆水南下,当是在漆水与沮水合流后注入渭水处渡过渭水的。于此处南渡渭水,便是盩厔县地。自公刘居邠始,到武王灭商前,一般认为先周时期的世系有十二代。即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祖类、亶父、季历、文王。公刘时期,商人在关中活动加强,周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到了古公亶父时期,由豳迁岐,营建周邑,立国于周原,势力渐长。古公亶父时期的南下和拓展应当是先周势力逐渐增强的里程碑事件,其之前的诸先公可能已经在积极试探和多方经营了,这其中也许就包括公叔祖类曾南下渡渭而到过今盩厔一带。建国周原后,古公亶父继续拓展周人的势力范围。由于当时生产、生活需求量的扩大;加之缅怀其父诸盩,迫使古公亶父最终决定在盩厔县建宗庙,以行祭祀。笔者推测,古公亶父在盩厔县建庙祭其父祀诸盩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自然地理条件,庙宇、住所所在地需要地势较高,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盩庙在今盩厔县竹峪乡,其地势较县域东部地区高。二是为翦商做准备,古公亶父先是建立奠定姬姜同盟关系,稳固后防。接着剑指崇国,为扫清翦商眼中钉,统一关中做准备。崇国在今盩厔县东户县一带,势力强盛,是周人东进的拦路虎。公季时期,周人活动向东拓展,越过盩厔,到达户县。《周本纪》集解引皇甫谧云:“(公季卒),葬鄠县之南山。”可见季历时周人势力已经到达户县一带,位于户县之西的盩厔地区,则在周人自周原从西向东的推进过程中,至少在季历时期已经为周人所掌控,或在之前的古公亶父、公叔祖类时期已经到达了盩厔地区。到了文王时期,全据关中,定都于丰。武王时期,终完成翦商大业。盩厔县在西周时期一直归属于王畿,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武王时期,三大重臣周公、召公采邑在周原,师尚父采邑在今盩厔县、眉县之间。此外,文王时组建的、保卫宗周故地的西六师,其中金文所见的有豳师和盩师。盩师,其驻扎地在今盩厔县。盩厔县位于渭河南岸,是王畿通往虢和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沟通周原和镐京往来的重要据点。如据传出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旅鼎》记载“唯公大(太)保來伐反(叛)尸(夷)年,在十又一月庚申,公在盩师(次),公赐旅贝十朋,旅用乍(作)父丁尊彝,來(萊)。这篇铭文记述了西周康王时期召公征伐东夷,旅从征有功,召公在盩这个地方赏赐旅贝十朋之史实。估计是召公率领军队伐东夷获胜后,向西班师回朝,先到镐京向周王汇报,之后要到自己的封地“召”去中途经过盩师,稍有停息,对这次战争中立功的旅进行了封赏。由此可见,召公这次自镐京去自己的封地“召”应该是先从渭河以南西行,经过盩师后再北渡渭河,到达其采邑“召”地。盩师,即驻扎在盩这个地方的军队,盩地本是封于太师姜尚公的。据唐兰的意见,盩是当在汉代的右扶风盩厔县。周初器有盩司土幽卣(《集成》10··1-2)和盩司土幽尊(《集成》11·)。卣铭和尊铭中的“盩司土”很可能就是盩师这个驻军地点的“司徒”一职。杨树达认为“古县邑皆有司徒司马司工,不必天子诸侯之国始有之也。”周代的官员一般都管军政事务,“盩司土”也应参与“盩师”的军务工作,便于军队在戍地执行任务。另外甲骨文中有一个作“、、”等形的字,多见于武丁卜辞,如《合集》、、等。施谢捷释该字为“盩”之初文,并认为其可作为人名、国族名或地名,甲骨文的“”在金文《史颂簋》中作“”(《集成》),当在今陕西周至县境内。“公亶父迁居周原是在武丁以后第五个王(共三世)武乙时期,则武丁时期当早于古公亶父的父辈公叔祖类在位的时期,如果是这样,则早在公叔祖类之前的商王武丁时期,盩作为人名、国族名或地名的情况已经出现了。那么,周先公祖类至该地之前,或许就已经有或为国族名、或为地名的“盩”了。如果把“类”看作是公叔祖类的私名的话,“诸盩”当是祖类或因为到过该地而获得的一种称号,或许是一种谥号。“诸盩”有“去到盩地或盩国族”的含义。如此一来,“盩”或许经历了国族名、地名—人名—地名的变迁过程。从上文可知,盩厔县县名的含义最初与周先公诸盩有关,即地名来源于人名。盩厔一词可看作是盩庙,盩室,是古公亶父及周人、当地人对于诸盩的纪念和缅怀。盩庙的使用,使得文王组建六师时,必然有所考虑,如豳地,建豳师;盩地,建盩师,也就自然而然。至此,盩,作为地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汉武帝时期,置建盩厔县,官吏知晓本地名盩,有厔,但却不知具体缘由,或因史料缺失的缘故。唐代,李吉甫根据盩厔县具体的山川形势来推测盩厔县县名的解释。李氏对于盩厔县自然地理景观的如实描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世人对于盩厔县县名解释的空白,以至于后世奉为圭臬。传世文献的相互引用,使得当代人难以避免的产生这样一种认知:盩厔县的命名,是因为本地区山环水绕的自然地理景观,即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地名是人类社会各种信息的载体,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一个地名的诞生,往往都蕴含着人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地名不仅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展示城市历史发展变迁的名片。盩厔这个地名,不仅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潜藏着生动的自然地理景观,这种集历史与地理两方面因素为一体的地名是周至县最珍贵的礼物。希望在今后周至县社会建设中能够有所展现。来源:《中国地名》年第12期作者:张鹏卜选稿:常宏宇编辑:郭会敏校对:伍晨嫣来源:中国地名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