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和《王羲之家世》追溯与网上资料查询基本一致。据网上《忠勤祠堂帖及有关石刻》载:“新城王氏(王士祯)与王羲之同祖同宗,都是琅邪王氏,其一世祖(王贵)是由诸城琅邪迁至新城的。”王贵(居二)与诸城相州王氏始祖王庠(居长)是亲兄弟。七世祖在《四库全书》中署名为琅邪王钺。山东的“王姓世家”源远流长,前40代载入《史记》。溯源从黄帝始: 1、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极(桥元),玄嚣之子。 4、帝喾,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后稷,帝喾之子,有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年。 6、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鞠,不窟子。 8、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庆节,公刘子。 10、皇仆,庆节子。 11、差弗,皇仆子。 12、毁喻,差弗子。 13、公非,毁喻子。 14、商圉,公非子。 15、公叔祖,商圉子。 16、古公亶父,公叔祖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肥美,宜农稼。古公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7、季历,古公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8、姬昌,季历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
19、姬发,姬昌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 20、姬诵,姬发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21、姬钊,姬诵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22、姬瑕,姬钊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 23、姬满,姬瑕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 24、姬伊(翳)扈,姬满子,即恭王,一作共王。 25、姬禧,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禧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禧之子姬燮继位) 26、姬燮,姬禧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 27、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 28、姬静,姬胡子,即周宣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 29、姬宫涅,姬静子,即周幽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姬宫涅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姬宜臼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姬孤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 33、姬佗,姬林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 34、姬胡齐(僖),姬佗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 35、姬阆,姬胡齐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 36、姬郑,姬阆子,即周襄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姬郑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 38、姬喻,姬壬臣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 39、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 40、姬泄心,姬夷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 太子晋至王言时期 1、王子晋,东周灵王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坚意自)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2、王宗敬,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3、王仕蠲,(一名凤,崇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王知瑜,(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5、王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6、王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7、王颖,(一名芝,丰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8、王荣,(一名亿,芝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9、王错,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10、王坟,错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11、王渝,坟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 12、王息,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 13、王恢,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14、王亢,字典羽,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15、王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16、王翦,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赠武城侯。《史记》中有《王翦、白起列传》。 17、王贲,字典武,王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武陵侯。 18、王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兵败自殉。 19、王元,王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 20、王忠,王元子,《王羲之家世》中(下同)家谱云:“避秦乱于梁地,仕汉为后将军。配孙氏,武信君孙知之女,生子浑。 21、王浑,王忠子,字元仲。家谱云:“汉高祖五年,诏拜将军。守河内,封睢阳侯,后临沂城都乡广昌里,寿七十。配钟氏颖川公钟瑾之女,生子三:曜、晖、皎。 22、王曜,王浑长子,字明德,家谱云:“汉秦州牧,寿七十九。配彭城刘氏,尚书刘智之女,生子袭。 23、王渊,字光杰,(王袭,字公武,曜子)仕汉,为兵部侍郎。家谱云:“汉武帝时为秋官,拜中书舍监。元封二年出守太原,加后将军,卒于官,葬晋阳,许详志其铭。配许氏,侍中太常许毗之女,生子二:广、吉。 24、王吉,王袭次子,字子阳,家谱云:“汉明经,举贤良方正,为临邛令,后举孝廉,为昌邑尉,汉昭帝时任太师。汉宣帝时为博士,后至谏议大夫。其家自身皋虞迁至临沂,其后为临沂之祖。元帝继位,复遣使征之,道病。卒年八十七,时初元(疑为始元)元年三月也,葬即墨县东皋虞社。琅琊诸葛丰志其墓,崇祀名宦乡贤。吉《汉书》有传。配刘氏,生子二:崧、骏。生女一,适槐里令朱云。崧早世。 25、王骏字伟山,王吉次子,以孝廉举为郎,后任京兆尹、御使大夫。家谱云:“受易于梁邱,贺以孝廉。为郎左曹,拜司隶校尉,迁谏议大夫,为幽州刺史,历京兆尹,代薛瑄为御史大夫,汉之左右相也。崇祀乡贤。”骏《汉书》有传。配贡氏,生子二:崇、游。 26、王崇,王骏长子,字庆安,又字德礼,历任刺史、郡守、大司空,封平阳侯,以清廉闻名。家谱云:“以父任为郎,历任刺史、郡守。治有能名,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时王莽摄政,谢病归。为傅婢所毒,薨年六十三,葬虞社祖茔之右,崇祀乡贤。”崇《汉书》有传。配解氏,生子遵。 27、王遵,王崇子,字伯业,娶翟氏,东汉时为中军大夫,封义乡侯。家谱云:“后汉中大夫,封义乡侯。薨年六十一,葬沂州神峰山。”配师氏,大司空师丹次女。封乡君。生子二:时、音。 28、王音,王遵次子,字少元。家谱云:“后汉永平初举明经,为大将军掾。元初中卒,年八十六。”配谭氏,生子:仁。生二女,长适乐安任照;次适北海滕延。”(网上缺音,而少一代)。 29、王仁,王音子,字周望。曾任青州刺史。家谱云:“少修清节,汉元嘉初举茂才,历青州刺史。葬神峰山。”娶茂才郑元女,有贤行。生子四:谊、睿、典、融。生女一,适山阳满宠。仁《山东省志》有载。 30、王融,王仁四子,字巨伟(一作景彰)辟公府不就,官至散骑侍郎。家谱云:“博涉经史,公府拜不就。卒年五十八,葬沂州抱渎岗。”娶高平薛氏,生子祥。继娶芦江朱氏,生子览。 31、王览,王融次子,字玄通(一作元通),生于东汉建安十年()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初为咸阳令,有廉名。后历任刑曹、光禄大夫,封即丘子。晋武帝时为太傅,卒谥贞荣。“卧冰求鱼”的大孝子王祥是其异母兄。祥生五子,三个早世,两个官为太守,第三四代官五品。家谱云:“(览)性至孝,名亚于兄,及兄仕进遂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历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邱子,拜宗正卿、光禄大夫。年七十三,晋咸宁谥曰贞。葬沂州北乡,高平虞菁薄志其墓,崇祀乡贤。”配金氏,封乡君。生子六:裁、基、会、正、彦、琛。世称“临沂六房”览《晋书》有传。正子旷,旷子王籍之、王羲之(右将军)。 32、王裁,王览长子,字士初,史称览后人“奕世多贤才”裁本人官至六品,曾任抚军长史,袭即丘子爵。生子三:导、颖、敞。次幼早卒,导为琅琊王氏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 33、王导,王裁长子,字茂宏,小字阿龙(-)。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与王导友善,司马睿即位后王导任宰相,王氏族中人多任要职,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历元、明、成三帝,皆居宰辅,是调节南迁士族与江南士族关系,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咸和五年()卒,谥号文献。生子六:悦、恬、洽、协、劭、荟。《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王羲之家世》详载。 34、王洽,王导三子,字敬和,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同为王览曾孙。王洽历任散骑中书、吴郡内史、中书令,卒谥宪公。生子三:浩、珣、珉。 35、王珣,王洽次子,字元琳,小字法护,京字阿瓜。曾任侍中,封开府东亭献穆侯,加散骑常侍,并曾都督琅邪水陆军事4年,卒谥献穆。生五子:弘、虞、柳、孺、昙首。 36、王昙首,又名王昙,王珣六子。南朝宋时任长史,助文帝义隆即位,任侍中、太子詹事。与兄王弘共掌朝政,深受文帝宠信。卒于元嘉七年(),封豫章县侯,谥文公。生二子:僧绰、僧虔。 37、王僧绰,王昙首长子,袭父爵为豫章县侯。娶南朝宋文帝长女为妻,任尚书、吏部郎,掌选举,累官至侍中。后因反对太子劭谋位被害,时年31岁。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悯。生子二:俭、逊。 38、王俭,王僧绰长子,字仲宝。自幼好学,被南朝宋明帝选为婿,官至吏部郎。南齐时为尚书仆射,累迁至中书监、尚书令、太尉,参掌选事,袭豫宁侯。精研三礼,卒谥文宪。生子二:骞、暕。 39、王骞,王俭长子,字思寂,一字玄成。生于南朝宋元徽元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曾任给事中、侍中、中书令、封南昌安侯,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安。 40、王规王骞子,安威明。任南朝梁,任秘书郎、太子洗马。诏侍东宫昭明太子,寻迁侍中。又出为吴郡太守,回朝后任散骑常侍、左户部尚书,封南昌章侯。卒赠光禄大夫,谥曰文。 41、王褒,王规子,字子渊。举秀才,仕南朝梁,初为秘书郎,累迁至吏部尚书、左仆射。入西魏后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北周后为光禄大夫、少司空。后出为宜州刺史,卒于官。好文学,与庚信齐名。封石泉康侯。 42、王鼎,王褒子,字玉铉,袭父爵为石泉明威侯。 43、王弘直,鼎次子,亦写作宏直,生平不详。 44、王方庆,王弘直子,唐高宗时任凤阁侍郎,后辅佐武则天。其后代有迁居镇江府丹阳县者,亦有迁居西安府咸阳县者。史载,武则天向其询求王羲之墨迹。生子二:光辅、睃。 45、王难得,唐天宝初年任河源(今河南孟县)军使,因作战勇敢受玄宗召见,授金吾将军。从哥舒翰征土蕃有功,又献家产助军,肃宗嘉许,敕领兴平军(今属陕西)及凤翔兵马使。后随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攻相州(今河南安阳),累封琅邪郡公、英武军使。肃宗宝应二年()卒,赠潞州大都督。 46、王宠,生平不详。 47、王仲舒,字闵中,赠散骑常侍。 48、王练,为莘尉,遂徒莘。 49、王钊,生平不详。 50、王及,生平不详。 51、王,生平不详。 52、王乾,生平不详。 三槐王时期 1、王言,官至滑州(今属河南)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卒赠许国公。史料中多认定王言正式以渭南(今属陕西省)迁居莘县,迁莘原因可能与王练后人早已在莘居住有关。 2、王彻,王言之子,五代后唐状元。初为左拾遗,赠侍中,卒赠鲁国公。 3、王祜,王言之子,字景叔,性倜傥,有俊气。尝为杜重威幕僚,拒奸相卢多逊陷害赵普之谋,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知制诰、户部员外郎、潞洲知州,众皆望以为相。但因力保符彦卿无罪失宠于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之职擦肩而过。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后又入朝为兵部侍郎。王祜曾手植三槐于庭,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登相位,且使该王氏支系以三槐之故名闻天下,成为历久不衰的望族。 4、王旦,王祜次子,字子明。进士出身。北宋咸平三年()任同知枢密院事,次年任参知政事(副相),又次年升任宰相。居相府十二年,以“务行故事”为要。曾任宋真宗封禅泰山大礼使,为人谨言慎行。人称“太平良相”。 5、王素,王旦三子,字仲仪。赐进士出身。历任屯田员外郎、侍御史、鄂州知州、谏院知事、渭州知州、华州知州、汝州知州、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开封知府、定州知州、成都知府、许州知州、端明殿学士、渭州知州、澶州知州、青州知州、太原知府、知通进银台司、工部尚书等职。一生官位升降不定,卒谥懿敏。 6、王巩,王素幼子,字定国。王巩仕途坎坷,厄运连连,文化方面却颇有成就。他与苏轼结成忘年交,常一同游览,寄情诗酒,并因此屡受迫害。官职最高做到宗正丞,诗文集有数种传世。王巩还是书法家,其墨迹载于多种书刊法贴。 7、王皋,王巩之子,王旦曾孙,字子高。曾与岳飞同任殿帅府太尉。建炎三年()携家护送孟太后南渡,遂定居于姑苏(今苏州)荻川,为三沙王氏始迁祖。 8、王伦,字正道,王旦三弟王旭的玄孙,自幼行侠仗义,多奇行。多次代表南宋北上与金议和,被南宗高宗倚为栋梁之材,封为宰辅。后终被金人所害。子弟被恩荫为官。 9、王述,王伦之子。王伦死后,王述被恩封掌管登闻鼓字,后任平江府(今苏州)通判。 10、王楠,字汝良,王述之子。南宋宁宗时,在七遣使议和不成的情况下,王楠承祖志,代表朝廷北上与金议和,终获成功,使南宋统治又得以延续了一段时间。 三槐王氏由王言开始历传十代之后,中国社会又开始了一次大的动荡。几乎在南宋与金达成和议的同时,蒙古势力大举南下,8年灭西辽,22年灭西夏,29年灭金,50年灭大理,74年灭南宋,于年再次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建国号为元。元统治了89年,又被明取代。在蒙古南下至元灭亡的年中,中国始而处于兵燹四起的战乱之中,继而处于种族岐视的严酷统治之下,传统的谱牒续修工作受到毁灭性干扰。尽管王旦有家谱须60年一修的遗训,王皋有载谱南迁的壮举,但当蒙古兵的铁蹄卷来时,这一切均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条件。不仅新谱无法续修,连旧谱也丢失殆尽。在这多年中,三槐王氏后裔几乎彻底失去了在政治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一直处于无声无息的状态。直至明王朝建立又经过几次大规模移民之后,一些三槐王氏后裔重登仕途,谱牒的续修才之被重视起来,但此前已经形成了一段无法弥补的空白。除去幸存于正史和部分野史中的片断资料外,关于三槐王氏的记载已很难看到。如今各地所能见到的王氏旧谱和各种碑铭,多为明成化以后之物。尽管明代之后各地三槐王氏后裔聚居地续修族谱者甚多,但多是从明代中叶以后述起,南宋至明初这近年的传承情况就无从知晓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