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彬县 >> 彬县美食 >> 彬州窑洞民居文化三

彬州窑洞民居文化三

三、窑洞的布局

窑院内窑洞的布局有“一”字型,“L”型,三合型、四合形,窑院一般都找向阳背风的断崖建造,使主窑尽量朝南、朝东或朝东南。四合院及地坑院则不大受限制,它们总有两个朝向是好的,将朝向好的作为居住,其他窑院多做杂院使用。

在单座窑院中,窑洞的使用有明确的划分。向阳崖壁上的窑院多以朝南为正,背阴的崖壁上的窑院多以朝东为正。一个四合的窑院,院落大约18米见方,正面开三孔主窑。有些矩形院落主窑开五孔,保持奇数,侧面为偏窑。根据窑院的宽窄可开三孔、两孔。与主窑对称的称倒座窑。与华北四合院的侧座名称相同。主窑以居住为主,偏窑用做杂窑,如厨窑、粮窑、井窑、杂物窑等,倒座窑养牲畜及做入口门道,有的地方将厕所也放在倒座窑的一角。

主窑正中间的一孔是窑院中等级最高的窑。按照传统的伦理纲常,正中主窑为长辈居住,子女主宰正中主窑的左右。窑院中很少有专门作为客厅的窑洞,正中主窑兼有客厅的功能。而那些有着几个窑院的大户人家,则分起居窑院、会客窑院和杂物窑院。

一座窑院或一组窑院都有满足生活需求的辅助窑洞,其中有些窑是一窑多用。厨窑在窑院中多位于东厢偏窑,水井多在东厢专门的小窑里,靠近厨房。

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但渗池不卫生,又使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渗井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从自家生活方便着眼,宽裕的窑院中都有碾窑和布机窑。此外,有条件的还建地窖,用于贮藏蔬菜、肉类、薯类及粮食。

在地坑院里,有一孔窑用来做出入口,相当于门厅。正对入口,一些讲究的人家常做一不高的影壁墙。由于有坡道,入口形式十分丰富,有阶梯式的,有斜坡式的,也有一边阶梯一边斜坡的。坡道有半坡型、曲尺型和双折型几种。为使坡道面不滑,坡道上嵌有礓石(礓石是黄土中的碳酸钙结核)。

四、窑庄的民俗文化风水文化

所谓风水,就是在适合挖窑洞的地方挖窑洞,大致的原则是安全第一,舒适第二,其他次之;在民众的心理中,风水不仅指是否住得好,还有家庭的财运,家庭是否和睦、家里能否出人才等诸多因素。常言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说明风水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黄土高原居住环境中,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也影响着村落的选址与布局。按照风水理论,一块吉地大体上要具备这样一些特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前有明堂、后有祖山,最好再有“朝山”、“龟山”、“蛇山”。彬县作为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很容易找到这样的“风水宝地”。

1、窑址选择。塬面窑洞一般选在沟边,优点是出土方便,便于挖掘,二是排水方便,便于泄洪。坳心的地坑窑要选在土层厚、水位底、土质坚实的地方。

2、土质选择。依据生成年代的远近,黄土可分成四类,即古黄土、老黄土、马兰黄土和新生黄土。老黄土的土层厚,孔状结构发育适中,有垂直节理而湿陷性较小,最适合于挖窑洞。彬县的土质绝大部分属老黄土,又因沟壑纵横,处处有崖壁耸立,因此这里的窑洞住居发达。挖窑色黄粒细的老黄土断面,不含料礓石,最适合于挖掘窑洞。要避开淤积带的红胶泥土,即是挖了窑洞,也不吉利。

3、福荫后世。在门楼外的门前边上,多植有槐树,有福荫后世之意,闲暇时人们可以在树荫下纳凉休憩,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4、人宅相扶。窑洞要经常住人。窑洞里有人生存,窑洞会更加结固。院绿烟囱白,则是后继无人的象征。

方位文化

在窑洞主辅及方位讲究中,有四象讲究。

一般的窑洞多是背北向南。按四象的布局,北方玄武,是最尊贵位,一般是家庭长者所居住的窑洞。左青龙,右白虎。青龙指屋里,做饭的地方;白虎指磨子,磨窑就分布在主窑的右侧,即西侧。南方朱雀位,地位相对低,一般堆放杂物或安排禽畜、厕所。在四合形的院子里,在屋里的对面是柴院。在磨窑的对面是牲口窑。

尊卑文化

窑洞也讲的是尊卑有序。在一个院子里,儿女分住后,讲的是哥东弟西,因为日从东升,月向西落,总是先有哥,后有弟,所以哥居东,弟居西。还讲东道与西宾,主人家一般住东边的窑洞,谓东道主,来客了住西边的窑洞,谓之西宾。客随主便,客不欺主。

禁忌文化

挖窑洞时要请阴阳先生确定庄基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开工时选定好日子,不能犯煞星,黄道吉日开工时一定要祭土地神,闹鬼或家庭不安要请阴阳先生拾掇,用五谷安宅。窑洞也不能冲路。出入的门洞一般正对着主窑。主窑的窑口一般不能直接对着外面的公用道路。若非得直对不可,就修一照壁以遮挡视线。在沟边的在四合院式的暗庄和半明半暗庄基里,一般把门洞修得曲曲弯弯,起到影壁的作用,外面的人就不能直接看到院内的情形。在坳里的地穴式庄基里,出入门洞一般呈牛上坡式,在出口处盖一门楼,谓之龙张口。兵匪多的时候,有些大型门楼里住有哨兵,置有武器、粮食。在北极七甲村留有一处大型地穴式地窑,出口是一大门楼、大门楼外有一大槐树。人称三大:大地窑、大门楼、大槐树。是比较典型的窑洞民居建筑。

五、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彬县,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道之兴自此始”。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豳地,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窑洞像一位母亲,呵护着他的子民。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古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学会了刺绣,这一切都跟窑洞有着必然联系,也是因为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地发展农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在物质上满足之后,劳动人民得到了休闲的时间,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在生活中的发现创造了剪纸等艺术。

六、结束语

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窑洞民居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轨迹性文化形式,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它渊于古豳,发展于古豳,是夏商时期周代先祖鞠陶、公刘等先王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凭借窑洞,先民们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

窑洞在保持生态平衡、自然景观以及节约土地、能源上的优势很大,但由于传统窑洞室内采光差、通风不畅、潮湿、卫生条件不好等原因,新一代的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大多弃窑建房。许多地方把毁窑建房看作脱贫致富的标志。传统窑居村落走向衰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取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摆脱了追随沟下水源的束缚,有条件在高原的平地上建房;传统窑居村落住户分散,不利于现代交通,也不利于人际交往;传统窑洞的卫生状况不易改善,特别是下水;住房观念发生变化,影响着人们对居住形式的选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搬进了更加宽畅明亮的楼房内,远离了祖祖辈辈生存的窑洞,但对传统的窑居村落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展示本地窑洞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业不失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我们期望,传统的窑居建筑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