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早在春秋三国时期,馍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人们食物的必需品,是各个年龄和社会等级人们全天生活的食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为人们提供身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与热量。
在中国历史近千年的时间里,馍一直是中国社会各个阶级老百姓的日常食物,对中国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关中人看来,馍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做“馒头”,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相传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第二类叫做“饼”,也是用面粉所制,但与馒头最大的区别是它是烤的。
虽然二者都可以被统称为馍,但严格意义上,馒头还是馒头,馍还是馍(饼),不管是形状还是口感都有很大的区别。
而被称之为馍真正的食物,叫做“白吉馍”,它通常与卤肉相伴,被称之为“肉夹馍”。
小小的馍馍,大大的故事
白吉馍,诞生于商周时期,属于“餱粮”(hou粮,被称之为干粮的意思)的一种,后来又被称之为白剂馍或白冀馍。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大雅·公刘》
《说文》解释:“餱、候也,候人饥者以食也”。
《大雅·公刘》中的这一段中餱粮指的就是白吉馍。这首诗中讲述的是公刘由由北豳迁豳(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开疆创业的历史,并成功描写出了一位古代英雄的形象,也奠定了白吉馍在关中地区的影响与发展。
白吉馍从商周时期到现在,久经不衰代代流传,虽然中间也出现过其他的饼类食品,但不得不承认它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美食的奠基者。与烧饼、胡麻饼、坨坨馍不同的是百吉饼是一种类似于蜗牛状、上下鼓起的烙饼。真正的百吉馍也叫做千层饼,从烤炉中拿出来后,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百吉馍炸开的面皮。
然而形成的原因也非常有趣。面饼在炉内烘烤时,上下受热,导致中间气体膨胀最终形成内心空虚的状态,而与腊汁肉组合成的“肉夹馍”最为出名。但不得不成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好的食物,亦或夹入红烧肉,亦或夹入粉蒸肉、亦或素菜,丝毫不会影响它的口感。
白吉肉夹馍曾是惩罚犯人的食物
好的东西总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些许东西,白吉馍也是如此。
“蒸饼,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释名·释伙食》汉代,刘熙。
刘熙认为饼就是并,水和面合并的意思。虽然后面的文字是解释怎么才能做好枣糕,但丝毫不会影响饼的存在。
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也解释“面起饼”的意思,他说这种面发酵的现象被称为“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汉代还是宋代,古人对于馍的了解已经足够深刻,他们不仅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饼,甚至可以把酵母发面的现象解释清楚。
当然从侧面也反映出,馍在哪个时候,已经成为了古人食用最多的食物之一。
后来还有史书中记载过一些白吉馍被进贡皇宫的典故。
五代末,北宋初的《清异录》中记载着隋炀帝御用的“乾坤夹饼”与“云头对炉饼”,而这种饼就是现在我们讨论的百吉饼。
《清异录》中记载的进献给唐皇的“曼陀样夹饼”亦是如此。
但最可笑的是,白吉馍肉夹馍曾是惩罚人的食物。
性迂缓,不食猪肉,一日将赴召,方上马,部曲相殴,载任怒,命急于厨中取饼及猪肉,令相殴者对餐之。复戒曰:“如敢再犯,必于猪肉加之以酥”——冯梦龙《古今谭概》
据文献记载,唐宗室后裔李载仁避乱时,在湖北江陵担任观察推官的职位,但脑子并不灵光的李载仁以个人好恶标准用肉夹馍惩罚下人,闹得人啼笑皆非为。
从这么多的古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商周开始,到唐代盛行的白吉馍早已不仅仅是老百姓用来充饥的食物。
虽然一般情况下它是老百姓的充饥之物,但夹上腊汁肉,它摇身一变,便身“肉夹馍”,成为皇帝的进贡美味。
或许,这就是白吉馍的大度!历史所赋予的。
馍为何能在关中地区普及?
馍之所以能够在关中地区,甚至全国地区盛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关中人对食物的需求。
秦岭被称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南方人的主要生活食物来自于米,而对于北方不适宜种植稻米的关中人来说,因而用既有材料手动加工便成了最主要的解决温饱的行为,也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关中地区的人并不知道面如何才能成为像米一样即煮即食的食物,而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经验,饥饿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由于烤的饼一来可以让老百姓立即填饱肚子,二来可以便于储存,因此用炭火烤出来的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更加实用。
馍能够在关中地区广泛普及,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地理因素
关中地区,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地段。到唐代的时候,丝绸之路的兴盛让关中成为整个世界趋之若鹜的地方。而作为中转站,便于携带,储存时间长让馍成为古代商人必备的食物之一。
白吉饼,这个被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白冀,是陕西与甘肃的通衢要道,(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北极镇)。因为这里是当时中国古代的驿站,而驿站里的驿马都是白色,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白骥驿。后来,古书上有人记载有人说该地名字太难记,所以便改成了白吉。
因为是通商的重要地点,地理位置优越,所以这里居住的人种也很多,其中大部分包括汉民和回民。而当地人最经常吃的主食就是用炭火烤的饼,所以这些饼后来就被称为了百吉饼。
随着商贸活动越来越频繁,商人们带出去的百吉饼也越来越多,但凡吃过百吉饼的人都会称赞几句,这也为百吉饼美扬天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所以,在一个食物缺乏,面粉不能直接使用,米对人口密度最大且不能享用的社会里,白吉饼自然成为了最容易制作与最方便携带的食品。
馍对关中人生活的影响
不分阶层的充饥美食
馍是用面制成的,含有人体所需的大量热量和能量,只要有一亩三分地,关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吃得起馍。
可能是干吃,可能是夹菜,也有可能是夹肉,总之它在关中人的胃觉中,早已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钱人除了吃白吉饼,他们往往会夹肉,但也可以夹一些动物的内脏。相比吃白吉饼,他们更享受的是牙齿渗透过白吉馍,尝到唇齿之间肉汁爆出的感觉。
或者可以这样描述:与其说他们是在“吃”,不如说他们是在“尝”,他们在尝试着一些接地气的东西。
普通人也会将百吉饼当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之一,通常厨妇会尝尝自己下厨,来制作一些夹着各种菜品的夹菜白吉饼。
而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经常吃到馍,虽然只是普通的馍。但一般情况下家里常备的咸菜也可以为馍诠释出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不分阶层的情怀体验
如果说在几百年前,白吉馍的出现只是为满足关中人对胃的需求,那么现在的馍更多的是满足关中人对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美食文化精神的眷恋。
可以说,馍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虽然不能过度的夸大它带给人的营养价值,但在以前,它的确为古代社会的各阶层,特别是劳动力需求比较大的人们补充了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而现在,对于物质充沛的关中人来说,这是一场不分阶层的情怀体验与传承。
以前的馍影响关中人的存亡,现在的关中人影响馍的发展。
然后我想问的是:时光再推迟几百年,这二者之间,又将以何种方式共存?